自疫情暴发以来,各地都出台一些严格措施,以加强防控。非常时期有非常行动可以理解,但也要把握好尺度,拿捏好分寸。遗憾的是,近来个别地区一些做法明显过头,尤其在当前复工在即的背景下,更显极端。
譬如,有的地方对企业的复工复产采取了报备制度,有的设置了前置审批条件,甚至还有个别地方出现了拘留提前复工企业负责人的情况。
针对类似问题,2月11日,在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这些做法是不符合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的中央精神的。欧晓理明确说:“此风不可长。在这里明确和大家说,我们将严格制止以审批等简单粗暴方式限制企业复工复产的做法”。
在一些地区,很多人对复工复产心存疑虑,认为这会导致疫情管控上的风险。的确,复工复产必然导致人员流动和聚集,存在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的潜在风险。
但是,如果不复工复产,不仅短期内将影响疫情防控所需的医疗物资供应,长期来看各类生活物资也面临短缺风险。这样的防控措施是不可持续的。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信息,到2月10日,口罩企业复工率刚超过76%,防控服企业的复工率为77%。
市场分工是一个精巧的网,每一个环节都依靠其他环节支撑,哪怕一个口罩也涵盖多个不同环节的厂家。一般人很难判断,哪些厂有急需的任务,甚至事关抗疫,哪些厂并不紧急,可以继续停工。
我们不妨以美国经济学家伦纳德.里德的经典文章《铅笔的故事》为例,看一下生产一只铅笔的复杂过程。铅笔从一棵树开始,需要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还有“产自密西西比河床的粘土”与“产自墨西哥的大戟石蜡”。铅笔的油漆,需要用到蓖麻子油,铅笔杆上的黄铜金属箍,则涉及开采锌矿石和铜矿。
以上种种环节,还仅仅是生产一只铅笔的一部分而已。一只口罩、消毒液并不会比铅笔更加简单。生产一套防护服不仅需要上游的原料,还需要设备厂家的工程师、技术员,甚至新生产线的钢锭、铝锭、轴承、皮带、单片机,还需要物流、贸易。
这些远离第一线抗疫物资的厂家,未必能得到批准,但他们停工,前者也自然是无源之水。
除了抗疫物资,经济的长期发展,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现在国际经济局势、产业链结构正处于变动与不确定之中,如果一国的企业不能持续供应,需求方在其他国家找到了替代品之后,再恢复原来的产业链条就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最近就公开表示,我们必须像是重视疫情自身一样,高度重视保护产业生态、保护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护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渡过难关。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疫情防控严格理所当然,但也要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
一方面,实事求是,不要求所有的地方一律都复工复产,不同地区可以根据疫情情况合理有序安排,按照科学、合理、适度、管用的原则,制定分类复工复产方案,做好交通运输组织保障,推进全产业链协调运行。
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化地通过设置审批条件、提高开复工门槛等办法,将损失和责任转嫁给企业,以达到防护目的,而是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关心、帮助企业解决疫情防控和开复工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切实解除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
不要简单地把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对立起来,必须认识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长期可持续性与复工复产的关系。这其实是对各地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把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下,用更加精细的举措确保防控措施到位,从机场、车站到社区、商区、办公区,相关部门、单位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把好自己的门,不留盲点、不留死角、不留隐患,兼顾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做到抗疫防疫的可持续、高效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