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巴中是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川东北的“天然药库”。在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中药文化,探索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共谋振兴巴中中药(以下简称“巴药”)产业发展大计,市委、市政府决定于5月27日至28日举办巴药发展论坛。即日起,将陆续推出“弘扬国药文化·推进巴药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作为巴中绿色生态产业王牌之一的中药材产业,在历经无数个隆冬之后,走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企业现代化的意愿尤为迫切。
市政府二届六十六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巴药发展行动计划》,为巴药产业化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力量。把巴中建成川东北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生产加工基地、中药物流集散地,是巴中实施的“蝶变”之举,也是巴中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王牌到低产——
曾经面临尴尬局面
巴中地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关键地区——秦岭山地、神农架林区的中心辐射地带,被植物学界和药学界誉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是我市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中药材,包括金银花、川明参、丹参等120余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品种优越,一举成为全省有名的中药材生产栽培和输出基地,以“川”字头命名的地产药材众多,不少品种均被列入《国家药典》。
经资源普查,辖区内有中药材品种280多种,资源十分丰富。主产地道中药材有银耳、金银花、川明参、桔梗、丹参、山药、红花、杜仲、黄柏、虎杖、猪苓、党参、栀子、金钱草、夏枯草、淫阳霍、天麻等20余种。其中有20多种地道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全国其他产区。
但因长期以来,巴中中药材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品种杂乱,加之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虽然野生中药材品种不少,但大多生长在荒山野岭,山高路远,生长分散,不便于采收,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除少数品种外几乎无人问津,导致我市中药材步入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的尴尬局面。
走产业化之路——
促进“巴药”跨越发展
尽管遭遇尴尬,但一系列数据表明:巴中中药材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基础,出产的“地道药材”(巴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南江县大河、兴马、赤溪等乡镇培育的绿原酸含量高达11.0%,超过四川省中药材标准9.0%;巴州区平梁乡培育的栀子中的栀子苷含量达7.4%,超过国家药典标准5.6%;栽培三年的虎杖中的大黄素和虎杖苷含量分别达2.63%、1.05%,分别超国家药典标准2.03%和0.90%……
去年8月,市政府二届六十六次常务会议出台的《巴药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开放式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巴中建成川东北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中药生产加工基地、中药物流集散地。同时,市、县(区)财政迅速设立专项资金,明确使用范围,空前加大了对“巴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对成片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给予受让方每亩100元的补助资金;对带动农户500户以上的中药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项目、信贷支持上优先支持;将中药材种植保险业务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降低种植风险;对获得GAP、GMP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企业,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企业,政府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创新开发并申报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保健食品和其他相关产品取得国家或省级批准文号的企业,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
目前,全市1800多个行政村积极种植药材120多个品种45万多亩,为积极引进国内强势企业入驻,启动建设巴中市医药物流园、巴中市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带动全市巴药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巴中日报 罗婷 吴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 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