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到底怎么了?
壹|拐点已现?
从财务数据看,同仁堂2020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0.3亿元,同比减少22.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39亿元,同比减少31.55%。
相比营收,同仁堂的净利润同比跌幅更大,而一季度的这个净利润已经跌回到了2015年一季度的水平,2015年一季度同仁堂净利润为2.4亿元,但是同比增长了13.72%。
如果单季度的盈利下滑和疫情影响,还不足以说明同仁堂可能遭遇增长的拐点,那么再看其2019年年报。
同仁堂年报显示,公司当年度内营业收入为132.77亿元,同比下降6.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85亿元,同比下降13.12%,扣非净利润为9.24亿元,同比下降7.74%。
这也是同仁堂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双同比负增长的现象。不过,在2018年的时候,同仁堂营收增速就从两位数降到了6.23%,当年净利润增速虽然为11.49%,但扣非净利润增速则仅为0.22%。
也就是说2018年起,同仁堂就已经开始降速,2019年则出现降档的下滑。而在二级市场,同仁堂也是自2018年5月间创下阶段高点后,一路下滑,至今股价接近“腰斩”。
业绩增长乏力,盈利能力下降,股价自然大幅滑坡,但对于二级市场的同仁堂投资者们而言,需要判断的是其未来成长性是就此终止,还是进入了调整期?
目前,同仁堂生产销售传统中成药的主营业务主要来自旗下三大核心公司:从事中成药生产的“同仁堂科技”、统领连锁药房资产的“同仁堂商业”以及重点负责海外发展分销网络的“同仁堂国药”。
同仁堂科技显然就是其医药制造的业务体系,后两者则是医药商业的部分。这两大业务体系构成了同仁堂的主业。那么这三大核心公司的增长情况如何呢?
根据2019年财报显示,净利润贡献最高的同仁堂科技在2019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降幅最大:
从细分产品品类来看,同仁堂产品中心脑血管类和补益类产品贡献收入占比较大,是核心品类,但2019年补益类产品的收入同比下滑最明显,达22.35%,毛利率也出现同步下滑;心脑血管类产品和清热类产品的毛利率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
从具体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来看,2019年同仁堂补益类产品整体生产量 1496.18 万盒,同比下降33.44%;销售量 1883.1万盒,同比下降25.5%;库存量 379.24 万盒,同比下降 50.5%。
产量与库存同比降幅大于销量降幅。也就是说生产环节和渠道环节,问题相对更大一些。同仁堂官方说辞是“产能倒移、环保限产”的压力,导致旗下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工业布局持续调整,产能不足、产值下降对其年度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上游产品产能承压较大,也导致同仁堂商业板块里的终端网络建设放缓:截至2019年底,公司共设立零售门店 852家,当年净增加44家,但2018年全年同仁堂零售门店净增加则为108家。
总体而言,眼下同仁堂业绩症状主要在生产端,从销售端和库存来看,仍然无法判断就此出现拐点。
不过,同仁堂如果只能通过销售端的不断扩张来放大规模,放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恐怕仅仅靠老字号来支撑也会很容易见到“天花板”。
贰|老字号蒙羞
说到底,同仁堂这么多年来的发展所依仗的核心资产就是这块金字招牌,因为有“同仁堂”三个字就代表着品质的保证。然而,就是这样的维系其生存发展的核心资产,却接连遭受质疑。
数据显示,同仁堂自2016年以来,累计被药监部门点名通报23次。或许这些通报都属于“挠痒痒”,并未对公司造成什么影响,然而公司也未曾想到会因为蜂蜜而陷入品牌的连环危机。
2018年底一家名为盐城金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同仁堂蜂业受托加工生产单位)的公司,因回收大量过期蜂蜜作为原料并涉嫌更改生产日期被曝光,同时牵扯出了事件背后的同仁堂。
叁|落寞“北丐”
虽然中成药行业整体有些式微,但也并不妨碍一些公司的强势发展。
同业中,能与同仁堂比肩的上市公司非片仔癀莫属。虽然啃老本也是片仔癀被指摘的问题,但其近些年的发展势头,却把同仁堂、东阿阿胶和云南白药甩在身后。
作为中药老字号,同仁堂于1997年上市,片仔癀则在2003年上市,两家公司在上市初的市值分别为34.44亿元和22.37亿元。多年过后的今天,同仁堂的总市值为359亿元,片仔癀的总市值则高达917亿元,同比PE后者也要高出50%。
如果比较两家公司的财务数据,也就不难理解这种差距的由来。过去三年,同仁堂营收、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0.37%、-1.59%;同期,片仔癀营收、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24.12%、30.48%。
声 明: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28-80642100,邮箱:kefu@zyctd.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