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中药死,中医亡。中药材行业存在这么多问题,如果再没有明确清晰的管理方略,长此以往,传统的中医药将非常危险!”采访中,不止一名专家发出这样的感叹。专家们建议,要挽救濒危的中药材,必须从理念、政策层面认真梳理,既着眼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又兼顾行业长远发展,出台切实措施,让中医药在维护民众健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议一 把中药材当药来管理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材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了几次专项整治,但效果为什么不好?”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说,从中医药包括中药材的发展过程看,行业兴衰受领导者个人好恶影响的色彩很浓。“上面哪个领导重视中医药,给政策、给钱、给人,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医药就火一阵,领导退休了或者换一个对中医药不‘感冒’的领导,中医药就是另一番悲凉。”
他认为,要解决中药材行业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改变这种“人治”局面。“既然《药品管理法》已规定中药材是药,那就要严格按药来管理。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严格落实,没有明确要求或者政策模糊的,尽快梳理补齐。”围绕法律规定设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是治理中药材行业乱象的治本之策。
“为挽救濒危的中药材,促进中药行业的良性发展,政府对中医药的管理思路应该变变了。”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说,目前政府对中医药包括中药材的管理很矛盾。一方面,从政策设计看,对中药的原材料管理(中药材种植按最宽松的农产品来对待)、行业准入(经营中药材不用许可,谁都可以卖)、审批(相比于西药,中成药审批少了很多手续)、使用(基本药物制度规定中药不用实行零差率)等环节,给予最大的行业发展优惠;另一方面,当行业发展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面对中药材市场大量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行为,政府却又没有铁腕治理的决心和行动,使不法行为损害了行业健康。“矛盾的背后其实是政府对中药行业过度呵护的心理在作祟。殊不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度呵护的结果只能使行业丧失自净功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他认为,只有把中药材真正当药来对待,才能用药品的管理思维、现代社会的管理手段解决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与国际接轨。
建议二 管理体制设定应效率优先
法律是政府监管的依据和基础。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尽快修改《药品管理法》有关中药材的规定。北京某药厂负责人张崇先认为,对中药材经营应实行许可证管理。随着中药材生产趋于规模化,城乡集贸市场出售大批地产中药材已不可能。建议《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指的城乡集市贸易市场为国家批准的专业市场,并明确监管主体。
中药饮片的法定定义必须明确。法定定义主要是为方便监管,专家建议定义为中药材经过产地初加工后,再次加工产出的成品或半成品。同时,由国家制定统一的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品种范围、标准和包装标识。
在中药材监管体制上,业内人士观点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中药材是药品,应由药监部门依据《药品管理法》全权负责其质量和安全;有人认为,药监部门的监管思路是按西药设计的,中药材有自己的特点,应由中医药管理部门监管;也有人认为,中药材行业覆盖链条很长,单独由哪一个部门监管难度都很大,建议在国务院部委层面设立协调机构,多部门各司其责。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具体建议有所不同,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现有管理体制必须改革;改革方向以覆盖全环节、监管部门尽量少、效率最大化为基点。
鉴于一些专业市场已成中药材造假的集散地,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洵认为,强化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监管应排在优先位置。包括抓紧明确中药材专业市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主体,确定市场的行政执法主体并明确职责,让专业市场知道谁是他们的主管部门;尽快修订和完善与中药材专业市场有关的文件、政策、法规,如市场的标准及管理办法、市场及进场经营者的进入退出条件、全国中药材市场布局、中药材的包装储存运输条件、对道地中药材和绿色环保中药材的政策扶持、对濒危中药材的保护等。同时制定全国统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培训大纲,让每一个专业市场的管理、服务人员和进场经营的企业员工、个体药商都能持证上岗,提升从业人员依法经营的素质。
建议三 制定质量标准要迎难而上
刘建勋表示,我国中药基础研究薄弱,至今未能建立起符合中药发展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对中药质量的监督缺乏系统综合评价,中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标准缺失不仅导致政府监管缺乏依据,也容易让中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据悉,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牵头制定中医药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此举被业内专家认为是中医药国家战略的一件大事。
专家指出,尽管质量标准非常重要,但其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中药材特别是草药和化学用药不同,不同产地、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年份都会使药性产生巨大差异,质量标准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此外,中成药加工环节不好控制,如复方丹参片,全国有近700家厂家生产,因为药材不同,加工工艺不同,即使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药品质量也有差异。
“由于中药质量标准建立难,所以在中医药界一直有种说法,认为不该用过于量化的标准体系来衡量中医药,有人甚至主张再回到过去,回到中草药凭经验验证效果的模糊时代。”采访中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思维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不利于中药材行业的健康发展。“可靠的质量是左右消费意愿的最核心因素,而严格的标准又是控制质量的基础。建立中药质量标准必须迎难而上。”
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应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3个方面,其中作为基础的中药材质量标准是最薄弱的。由于标准建立是长期任务,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从比较容易控制的中药材品种入手,强化科研和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弄清楚几个后,总结出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评价体系,然后向其他品种逐步扩展。
建议四 从源头建立质量追溯系统
周洵认为,中药材生产、流通采用的“农业化”管理,是造成中药材行业一系列问题的直接原因。应尽快建立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从制度上堵住中药材各环节出现的漏洞。
根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委会的调研,在流通环节建立中药材的“身份证”体系,便于追溯质量被认为是当务之急。周洵说,“身份证”首先要解决中药材产地、品名、生产日期、发货单位(或个人)真实性的问题。“从产地开始,如果这4个方面真实,就可以大致判定中药材质量的优劣。”第二步是在“身份证”体系中增加中药材感官鉴别的质量标准,主要解决真伪优劣以及质量等级问题。这两步要从中药材采收上市后就开始做,直到进入药厂或中药饮片生产厂家之前。第三步是随着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在追溯系统中逐步增加衡量内在质量的理化标准。
该专委会建议,在抓好流通环节的同时,在质量问题上还要侧重抓好中药材的种植、养殖、采收(包括野生)、种子种苗培育研发、产地初加工工艺、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超标防治和储存保管过程中的防蛀、防鼠、防霉变,防止使用硫磺熏蒸和添加其他有害物质等。一方面需要加快中药材GAP标准的推行力度,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制定强有力措施,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中药材行为的处罚力度。
据悉,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基于中药材“身份证”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药材流通编码标准目前已经成型,仓储、运输环节的编码标准也在按部就班地编制中。组织方已和全国主要药材市场、种植大户(合作社)等初步签订意向书,为今后全面施行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奠定了基础。
记者 孟庆普 崔 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 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信息
中药材质量根基太不牢靠
【导读】数年前,新加坡佛学院助理教授纪赟发现,很多中国人竟然到新加坡买中国生产的中草药,即使售价要比中国贵30%以上。舍近求远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新加坡销售的药材质量好。详细……
违规买卖明目张胆--中药材市场现状观察与思考
【导读】记者跟随某中医药大学药学专家,开始了我国北方最大中药材集散地的体验之旅。 当地人介绍,该大厅占地15亩,共有1500多个摊位,经营2800余种药材。大厅分两层,详细……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