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千年药乡”的现代崛起宕昌县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纪实
吴梦寒
时近中秋,我们来到宕昌县。行走在宕昌的山山寨寨,漫山遍野一派葱茏。碧水青山间,当归、大黄、党参、黄芪等各种中药材,散发着淡淡清香。据了解,目前,宕昌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8.3万亩,成为全省县域中药材规模种植第一县。
从千家万户的零星散种,到集中连片种植;从田间粗放种植,到标准化精细管理;从卖原料,到深加工……一个个令人欣喜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千年药乡,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宕昌县委书记朱宝莹说:“当前全省上下都在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步伐,作为历史悠久的千年药乡和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宕昌县必须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做文章,围绕强县富民做文章,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提升中药材质量,对接中药材市场,打出宕昌中药材品牌,最终把宕昌中药材的产区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千年药乡
有一个腾飞之梦
宕昌县是我国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种植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的美称,更是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四大中药材的原产地。
说宕昌是千年药乡,那可不含糊。宕昌县中药材种植历史可上溯至古宕昌国时代。远在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即公元505年,北魏封宕昌王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这一年,梁弥博就把当归作为贡品进献给梁武帝肖衍,这是宕昌当归见于历史的最早记载。据《本草纲目》第十四卷记载:“当归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胜。”唐代苏敬编著的《新修本草》里面说,当归今出宕州最良,多肉少枝气香。相传三国时期蜀将姜维在宕昌一带拒魏,曾捎当归给其远在天水的母亲以示思念之意。
南宋药物学家陶红景考证:“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阳。”宕昌古属陇西,故南宋之前,宕昌已开始黄芪的家种。关于宕昌大黄的记载,则要追溯到公元756年。那一年,宕州大黄被鉴真和尚带到日本,与日本大黄杂交后产生新品种日本纹州大黄。从此,宕昌大黄便由野药变为家种,世代相传。
千百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宕昌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走在路上,你随便问个农民,他都会告诉你家里种了几亩中药材。也正是这种传统,让中药材产业成为宕昌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12807种中药品种中,宕昌县就有690多种,其中有收购量的就有142种,常年家种面积比较大的药材有当归、大黄、党参、红芪、黄芪、柴胡、板蓝根、黄苓、羌活、独活等10余种。
宕昌中药材的质量令人骄傲。1984年,宕昌当归、大黄、红芪、党参均获外贸部“出口荣誉证书”;2005年,哈达铺当归GAP基地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认证;2006年,宕昌县15万亩中药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通过认定;2007年,当归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2009年,该县当归、红芪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11年,“哈达铺当归”和“宕昌党参”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近日,宕昌黄芪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品质鉴评,目前,正在上报国家农业部进行登记认证。
但是,另一个不得不说的现实是,宕昌县山大沟深,人多地少,条件恶劣,十年九灾。严酷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宕昌的发展,宕昌至今仍然是全省贫困县中的贫困县,是我省“十二五”期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难度依然很大。
怎样把强县富民和特色优势产业挂上钩?如何把中药材的产区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变成富民兴县的驱动力?这是摆在千年药乡宕昌县面前的首要问题。
富民产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宕昌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建功说:“强县富民,离不开产业开发,近年来宕昌县紧紧围绕把宕昌建成"药材重点县"的目标,通过建基地,兴加工,活流通,扶企业,创品牌,有力地推进了中药材产业发展,使中药材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不错,让老百姓富起来,党和政府责无旁贷。关于富民产业,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有这样的论述,“发展富民产业是破解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低、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根本路径。我们必须把产业选择、项目建设和资源利用同富民惠民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共同促活,着力拓宽富民产业发展的渠道空间;坚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打造,着力提升富民产业发展的层次水平;坚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共同推进,着力营造富民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让富民产业铺天盖地,使强省与富民同步发展。”
毫无疑问,对于积贫积弱的宕昌来说,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加速转化传统药材种植优势,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开发。这两年,县上相继出台了《特色产业奖励办法》《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川坝蔬菜、半山药果、高山草畜”的产业开发思路。今年,县上还特别筹措了1000多万元,用于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在多年的产业开发过程中,无论从种植基地、品种提纯复壮,还是标准化程度、产业化水平上都有了大幅提高,在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中药材已经成为宕昌县富民强县的第一支柱产业。
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了哈达铺至阿坞、哈达铺至庞家、理川至八力、南阳至好梯4个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带。药材种植面积达38万亩左右,其中当归、党参、大黄、红芪、柴胡、黄芪等名贵药材种植达10万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以上。
中药材产业的富民效果也是明显的。
庞家乡许家村有1000多亩中药材育苗基地,主要繁育党参、黄芪苗子。村主任许文安告诉我们,今年开春中药材苗的价格比较好,黄芪苗每斤卖到18元,党参卖到26元,差不多一亩地苗子能收入2.5万元。去年,许文安家育了4亩多党参苗,收入超过了10万元。今年,他家又流转了别人4亩地,全部都用来育苗,估计今年最低每亩地也不会少于1.5万元。许文安说,他还不是村上收入最多的。
理川镇上街村村民刘玉中,则是靠种中药材发了家。刘玉中最早也是和其他人一样种小麦,就是解决个温饱。口袋里没钱,滋味可不好受。十年前,刘玉中开始种当归,开始是露地种植,后来改成覆地膜种植,去年技术改进成黑膜,每一项技术改进,都为刘玉中带来不少的收益。“平均每次改进,增产都在20%—30%。”刘玉中说。过去种一亩小麦,收入在200元—300元,去年刘玉中种的黄芪、黄芩,一亩地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他家6亩地收入了6万多元。
和许文安、刘玉中一样,宕昌县靠种中药材脱贫致富的农民还不少。去年,药材价格一路看好,中药材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pager$
产区品牌
从传统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而一般情况下,规模上去了,土地连片了,标准化种植水平就会上去。宕昌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当然首先要扩大产区优势,扩张种植规模。
为了扩大规模,把产区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今年县委、县政府准备以建设“药材大县”为目标,按照打造一个品牌(宕昌道地药材品牌),培育四个拳头产品(当归、党参、大黄、红芪),建设四大基地(10万亩当归基地、6万亩红芪和3万亩柴胡基地、10万亩红黄芪基地、5万亩大黄和6万亩党参基地)的工作思路,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中药材总收入稳定在5亿元左右,实现人均种植1.5亩药材,农民人均药材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
在宕昌县南河乡八路川村,我们见到了步云野生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智杰。这几年,他一个人就流转了2300多亩土地,进行中药材育苗、种植。在他的中药材种植、育苗基地里,我们也看见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所带来的好处。
韩智杰带着我们进山,去看他在台子沟坪上的370亩野生中药材繁育驯化基地。因为打的是野生的牌子,所以韩智杰的药材都是种在深山里。搭上韩智杰开的小卡车,我们进了南河沟。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足足走了一个小时,才来到了台子沟坪韩智杰的育苗基地。
背靠座座青山,山腰上300多亩土地集中连片,一排排柴胡、羌活长势茁壮。这么大一片地,只有寥寥数人在耕作。能顾得过来吗?原来,这里早就实现了机械化。轮拖机、中耕机、覆膜机、点播机、旋耕机、液压翻转犁……农活儿都交给现代化机械了。
韩智杰说,买这么多大型机械,就是因为地多。要是规模小,用起来就不划算了。说到规模效益,韩智杰举了个例子。宕昌气候湿润,植被很好,但是,这也给中药材种植带来很多麻烦。春草年年除年年生,比药材长得还旺,一般人家,只能手工铲除,太费工。像韩智杰家2000多亩地,得多少人工?
韩智杰找到河南商丘一家公司,专门请专业人员对地里的土壤、植被进行分析,研究配制一种除草剂,只除地里的杂草,不伤损种植的中药材,效果特别好,成本核算下来,还比人工费便宜。但是,如果是个体生产,用这种除草剂成本就太高了。
规模生产,还能提高土地的科技含量。韩智杰从地里挖出一块柴胡,给我们看。这柴胡才长了4个多月,却比别人家种了2年的柴胡都茁壮,长得像黄芪似的。原来,这是韩智杰从青海引来的藏柴胡品种。这种品种,不但生长周期短,而且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好。籽种一斤就要400元,比一般的要贵得多,但是韩智杰认为值。因为,这些柴胡成熟后,一亩地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比土柴胡品种的收入翻个番还不止。
羌活育苗成活率低,这在国内都一直是个难题。但这个难题在韩智杰这里解决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韩智杰专门请科研人员,整整用了6年的时间做实验。现在,他的羌活苗子前景很好,一斤苗子卖15元—18元,一亩地下来就能收2000多斤苗子,收入能有3万多元。300亩就是900万元。但是,他却不打算卖这些苗子,因为他想在自己的地里种植,最终形成育苗、种植一体化基地。
路过南河沟阿哇峡,韩智杰一边开车一边指着河滩说,这里他也流转了115亩地,现在正在平整土地,准备明年建一家药材加工厂,再建一个育苗基地。看来,他的一体化很快就能实现了。
县药材中心主任李军海说,只有规模上去了,土地集中连片了,标准化种植才有可能实现。今年,全县新增中药材26.4万亩,上年留床11.9万亩,总面积达到38.3万亩,其中当归9万亩、大黄5.5万亩、党参6.5万亩、黄芪6万亩、红芪5.5万亩、柴胡3万亩、其他2.8万亩。预计产量达到7.09万吨,产值可达到4.23亿元。
转型升级
科技打造现代农业的内核动力
要加大产业开发的力度,就必须从内部发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力量。从宕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历史看,每一个进步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走上宕昌县拉路梁的盘山路,看见层层梯田层层绿。这就是覆盖哈达铺镇、庞家乡、理川镇3个乡镇14个村的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在这里,我们看到黄芪的根不是传统的向下扎,而是平平地放在土里,根须都露在地膜外。
原来,这是宕昌县去年才实验成功的黄芪露头平栽技术。这项技术是去年理川六合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一块试验田里试验成功的。将黄芪苗子进行平栽,可以有效保证根茎供水,还能节省土地空间;将黄芪的根须露在地膜外,则能有效地降低破膜不及时造成的烧苗现象,又能有效保温保墒保水。这项新技术,今年在县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推广。
说起这两年的党参剪茎技术,县农牧局局长黄俊禄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那是2006年,宕昌的一个农民在割草时,不小心将一片地的党参茎叶也割了。结果出乎意料,被割了茎叶的党参比没有割的党参长得大得多。
县上的农技人员听说后,第二年就专门辟了一块试验田,做了个对比试验。结果,剪了地上的茎叶,党参地下的根茎充分吸收营养,长得确实比没剪茎叶的大得多。光是党参剪茎这项技术,就能让一亩地增产20%。试验成功后,2008年全县就对党参剪茎技术进行推广。产量上去了,效益也增加了。
从露地种植,到膜侧沟播,再到黑膜当归,当归的种植技术也换了好几代。为了更好地摸清中药材种植技术,县上还采取同一品种用不同模式种植的办法,在阿坞麻界村建成中药材试验示范园一处,并与省农科院共同在该示范园开展了当归落苗移栽技术试验(即无土育苗技术)。
不仅如此,县上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覆膜保墒、轮作倒茬、修枝剪茎、当归熟地育苗技术、大黄坑种垄作覆膜技术和秋覆膜保墒等种植新技术,并试验了黄芪低垄覆膜种植技术。通过多途径、多措施、多模式的技术推广,今年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得到全面推广,为提高中药材产量和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县在阿坞、八力、庞家等地推广当归膜侧种植3.5万亩,预计比常规种植亩均增产80公斤以上;在好梯等地推广党参剪茎技术2.1万亩,预计比常规种植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在八力、庞家等乡镇成功试验推广了药材熟地育苗技术,推广面积达到0.65万亩,有效缓解了药材生地育苗对生态植被的破坏,不但发展了产业,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
同时,县域内中药材品种也得到改良和扩大。在宕昌官鹅沟,有个百味药园和中药材博物馆,里面种植了105个药材新品种。建成的百味中药材示范园除了作为观赏,更重要的是为引进和选育野生、家种等中药材品种,开展野药驯化、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试验示范活动,为宕昌选育培育中药材当家品种和接续品种提供可靠依据。
其实,在更早的时候,针对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中药材优良药性不同程度出现退化的现象,县上把药材品种引进和提纯复壮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引进了甘草、黄芩、黄花、独活、红花、内蒙黄芪、岷归2号等新品种20个,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当归、红芪、大黄、党参等大宗品种,适度发展柴胡、半夏、天麻等品种,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羌活、板蓝根等优质中药材,避免了群众种植药材的盲目性,减少了市场风险。同时,宕昌县品种单一的现象也得到了改善。
新技术要让老百姓掌握才有生产力。县上以推广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为重点,加大了农民科技培训,今年已累计发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宣传册1.2万份,当归栽培技术光盘800套,印制以宣传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挂历1.5万册,印制发放《宕昌县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点种植技术标准手册》5000册,在阿坞、哈达铺、理川、庞家等药材主产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50场次,集中受训人数达到3200多人,全县农民科技培训人数2.1万人次以上。
对接市场
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产业转型
要让中药材产业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从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来谋划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加速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说起评“药王”的事,村民们都很兴奋。这不,中药材又快到成熟的季节了,不知今年“药王”花落谁家。
近年来,为了让中药材产业更好地走向市场,县上年年举办“药王”评选,通过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扩大对外宣传的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进一步对接市场,推动宕昌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打造陇南(宕昌)中药材优势品牌,有效增强宕昌县与国内大中型加工销售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今年10月10日至12日,宕昌县还将举办中国甘肃陇南中药材产销对接洽谈会。这一盛会,必将为宕昌县中药材产业搭建起从田间到市场的桥梁。
为了提高中药材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在县上的大力扶持引导下,理川上街村药材加工大户乔尚平于2011年1月发起,成立了理川六合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20万元,发展理事会成员6人,吸收会员483人,注册了“理川”牌中药材商标。目前,已经和扶正药业建立了长期的购销关系,合作社目前累计收购黄芪180吨,其他药材100吨,预计今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目前,全县成立了药材产业总协会和18个分协会,组建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全县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15个,会员总数达到3614人,带动农户1.08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然,中药材产业要获得大发展,市场要充分发育。理川中药材交易市场,就是2010年引进的项目,占地135亩,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每天凌晨是市场最忙碌的时候,前来交易中药材的客商和农民熙熙攘攘。哈达铺药材专业市场,是2011年陇南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重点建设的四大专业市场之一。该市场建设将有力地带动宕昌及岷县、武都、礼县、舟曲等周边地区药材产业的发展,为把哈达铺镇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延长产业链,是中药材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步。长久以来,宕昌的中药材产业一直在低层次徘徊。农民种植的中药材从地里挖出来就拉到市场上销售,基本上是卖原料,难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农民开始搞起了药材加工业。宕昌俊峰中药材有限公司,就是全县最大的药材加工企业,其药材全部销往深圳。
此外,县上还成立了陇南远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当归油、乳香油、葫芦巴油等药用挥发油,以及中药饮片、中药材提取物两大类350余种,延长了当归等中药材的产业链。目前,陇南远大科技公司已取得中药材原料药GMP认证,通过了GSP认证。
从卖原料到简单的粗加工再到深加工、精深加工,宕昌县的中药材产业正在不断发育壮大,渐渐成长为宕昌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宕昌,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乘着产业化的东风,宕昌这个中药材大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给老百姓带来了致富的希望。我们相信,随着中药材产业这个富民产业的迅猛发展,宕昌必将实现全面小康,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 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