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石柱记者站记者 谭华祥 通讯员 熊淑平)“佛手产业在我县已实施10年了,但一直没多大效益。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移民局、县农委的大力支持,我们积极采纳人大代表建议,终于看到了佛手产业美好的前景!”10月21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医药公司董事长谭邦义在沿溪镇滨江社区佛手基地兴奋地说,立体开发佛手产业将“救活”该县1万余亩佛手。
单一种植“三头难堪”
为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国家首批推荐启动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佛手规模种植率先落地我县。2002年,我县由县医药公司牵头,按照“公司+农户+科研院所”的模式发展佛手产业。具体操作中,由县医药公司提供生产管理技术、产业发展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帮扶,并负责回收佛手果实;重庆中药研究院和西南大学作为石柱佛手GAP的技术支持单位,为佛手产业基地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不懈努力,全县目前已发展佛手1.2万亩。
“由于单一的种植模式,投资大、效益低,老百姓对在地佛手不闻不问,甚至出现毁树种粮的现象。”谭邦义说,回过头来,近10年来的佛手产业没有让广大移民增收致富,也没让公司获得可观的效益。
回忆10年来的佛手产业发展路子,谭邦义有很多感慨。他说,佛手单一种植,开初几年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大部分移民觉得“顶不住”了,进而放弃管理,佛手基地成为茅草坡,佛手树很少挂果甚至不挂果,树枝枯黄,产业有其名无其实,出现“三头难堪”(基地没看头、农民没盼头、公司没搞头)的尴尬局面,弄得政府、公司和移民无不望“佛”兴叹。
综合利用“三子登科”
2010年,县医药公司协调多年来在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云阳籍有识之士袁应明,在沿溪镇滨江村集中组流转土地150亩,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佛手产业,移栽佛手1.3万株,并成功注册了重庆佛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决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硕大的致富项目烟销灰灭!”今年初,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代表视察调研效益农业时,对该县萎缩的佛手产业十分关注,随即再次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了《创新模式“救活”佛手产业》的集体建议。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人大代表建议,以重庆佛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在立体开发上动脑筋。”谭邦义说,县医药公司把袁应明的基地作为“演练场”,于今年初启动实施佛手基地综合利用。
几番探索,推出了“三子登科”发展模式。谭邦义说,这个总结定位是该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艾东8月11日在基地调研时提出来的,也就是空中养蜂子(蜜蜂)、树上结果子(佛手)、树下养鸡子(生态鸡)。
“实践证明,‘三子登科’发展模式是对路的。”采访中,沿溪镇党委书记王懿说,一是充分拓展了发展空间,使一个产业变成三个产业;二是给佛手提供的肥料是有机肥(鸡粪),鸡吃的饲料是玉米和林下的杂草,佛手花给蜜蜂提供天然蜜源,打造出真正的绿色产业;三是鸡群自然觅食吃掉林间杂草并源源不断提供肥料,免去人工除草劳务开支并节约肥料钱,每亩降低生产成本600元左右;四是大量蜜蜂充分授粉提高佛手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了佛手产值。
目前,已在佛手基地建设了一批标准鸡舍,养生态鸡1万余只、蜜蜂200余箱。
“看来,人大代表很有远见,这个模式是搞对了的!”袁应明说,从目前来看,每亩可采收鲜佛手2000公斤,增产近一倍,加上蜂蜜、生态鸡的收入和降低的生产成本,亩均年产值在1万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在所有佛手基地普及‘三子登科’立体种养模式。”谭邦义说,同时进一步拓展已经打通的东南亚市场,让大批新鲜佛手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寻常百姓家,换回大量外汇,让更多的移民增收致富。
“真没想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万余亩佛手,将在立体开发模式支撑下起死回生。”县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说,将依托县医药公司在库区佛手基地全面推行立体种养,并扩大佛手种植规模到2万亩,真正让移民富起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 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