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拥有7个医疗机构制剂室,先后获得各级中医药科研成果50余项,90%的县市区都进入了全国农村或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之列……素有“中医之乡”和“中药之库”美誉的绵阳,应该如何整合现在的中医药人才及资源优势,让中医药更好的服务群众?日前,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健全体系、打造队伍、产业发展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详细规划。
“六个一” 助推“中医药大市”突围
据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科长颜成高介绍,绵阳现有中医药人员6322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077人。根据绵阳的现有人口数量,每万人中,只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47人。这个比例,还不能完全满足545万城乡群众的健康需求。守着“中药之库”,我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缓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贡献率不高。
要客服上述困难,顺利由“中医药大市”升级为“西部中医药强市”,我市将在未来3年内实施“六个一”工程:健全一大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建好一个龙头、办好一所学校、发展一大产业、形成一批成果。
3年内 社区村级卫生站都可看中医
据了解,我市现有县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13所。其中,平武、北川、盐亭三地的中医院为二级乙等,其余的均为二级甲等中医院。根据《实施意见》,到2015年,我市所有县级中医医院均要达到国家二级甲等及以上中医医院标准,全市市级以上重点专科达到100个。
《实施意见》要求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中医科、中药房,力争在2015年,全市30%的三级综合医院、20%的二级综合医院都能够达到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好中医药集中服务区;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配备中医类别医师;社区卫生站和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5项以上。
推动中医药产业化
在中医药产业打造上,目前,三台麦冬、江油附子、银杏、平武天麻、安县山茱萸等5个优势品种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24.3万亩,中药材总产量达2.2万吨,产值7.4亿元;全市现有中药材加工、流通企业20余家,年利用本地中药材品种30余种、1万余吨,年实现加工产值5亿多元,中药材基地已初具规模。
如何进一步在中医药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实施意见》给出了详细的规划:未来我市将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平台,建立中医药产业园区,加大中药材基地建设;引进优势企业,开展中医药制剂、中药材生产加工等特色产品的研发并形成规模生产,变我市中医药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实施意见》还明确,市财政每年安排中医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名中医”政府津贴、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等项目。提高中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中医医院就诊享受下一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政策;对在其他医疗机构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中药治疗的,其费用报销比例可提高5%—10%。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