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同仁堂“朱砂药”“汞超标”的疑云尚未散去,一种“维C银翘片”日前又被香港卫生署呼吁禁用,接着一国际环保组织发布调查报告称,全国九大中药品牌被抽检的产品中七成含有农药残留。近来,中药屡陷“质量门”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中药安全吗?。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走访安徽、河北、山东等地,对中药材种植、交易、加工制造等多个环节进行了调查。
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
安徽省亳州市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和主要集散地之一,素有“中华药都”之称,有着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记者在安徽亳州调查时发现,中药材的农药残留超标可能与中药种植的田间管理模式有关。
亳州市一名种植中药10多年的药农透露,为了防止病虫害和除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需要多次使用农药。有的中药品种,甚至在没种下地里之前,就先要在田地里撒上农药除虫。从出苗到成熟收获期间,也有一到两次喷洒农药,打什么药、打多少、何时打,药农一般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定量控制。
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室主任张亚玉告诉记者,就像蔬菜、粮食、水果一样,中草药的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农药残留。“但是,应该尽可能地把农药残留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并加大监察、检测力度。”
除了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也是中药材行业内几乎公开的秘密。造成重金属超标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既有生产加工等后期因素,也有土壤重金属超标等先天因素。
亳州一些中药材贸易商告诉记者,以生产加工过程为例,一些药商会为了卖相美观,卖个好价钱,会使用工业硫黄对中药材熏蒸,其中就含有重金属,这样加工过的中药材中自然会有重金属超标问题。
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花样”多
山东省平邑县是我国最大的金银花主产区和贸易流通集散地。平邑县金银花果茶管理办公室主任付晓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平邑金银花品质较好、知名度较高,有一些外地金银花甚至是山银花流入当地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扰乱了市场秩序。”
此外,记者调查还发现,一些非正规的小企业会把中药材经过提取有效药用成分后剩下的药渣低价卖到市场上。一些不法商人收购药渣后,使用染色、掺杂等手段进行处理,再按照一定比例掺杂到好的中药材中,以此牟取暴利。而正规的制药厂对药渣都是采取直接销毁的方式进行处理。
据安徽亳州市药监局工作人员介绍,在药监部门的排查抽检行动中,染色、增重是最为常见的两类违规违法现象。
染色,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能以高价出售药材,使用化学染料对一些品相差的药材进行染色;增重,则是将增重剂溶解在水中,然后把水洒在药材上,增重剂就会被吸收进入药材内部,或者吸附在药材表层,一些内结构蓬松、质地较轻的药材易被掺增重剂,比如通草、白芍、红花等。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科长许杜娟说,染色及增重剂影响药材质量,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比如对药品中的增重剂即硫酸镁摄入过多,可能会引起腹泻、麻痹,严重的会导致呼吸麻痹、心脏骤停。
一些中药材经销商说,染色、增重剂问题在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集散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这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使。比如增重剂价格每吨仅为数百元,极为低廉,而一些名贵药材每增重一千克,就可以赚数百元甚至上万元,利润极其丰厚。
据了解,尽管亳州当地药监部门一直对此类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但暴利驱动之下,总是有人铤而走险。在亳州市,几乎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中药材造假问题被判刑。
除了不法中药经销商造假花样百出,部分知名中药品牌也“挂羊头卖狗肉”。一些中药材经销商向记者反映,有的知名中药品牌,虽然有自己的中药种植基地,但他们的药材却并非全部来源于此。所谓“种植基地”只是打个幌子,主要是想以此向公众宣传自己的药材来源有品质保障。实际上,他们的绝大部分药材是从市场摊贩中低价收购,然后贴上自己的品牌外包装,价格就暴涨,甚至连翻数倍。
(新华社北京7月6日新媒体专电)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