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最具有成长性、最能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载体之一。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短板,包括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医药结构比重失调、科创能力不足、智能集聚效应差等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603858.SH)总裁赵超建议:“从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把中医药融入到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并进一步优化医药创新土壤,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我国感染科系的应急能力,实现防疫能力常态化。”
同时,赵超也围绕共同富裕、老年人“智能鸿沟”、取水入户、疫情防控应急演练、民营经济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让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
近两年,中医药广泛参加新冠肺炎治疗,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为让中医药更好的发挥作用,赵超建议把中医药纳入国家传染病体系中,将相关内容纳入《传染病防治法》,加大传染病、重症救治等领域人才的培养。
“从中医药长远发展来看,应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锻炼,定期轮换以提高临床诊疗技能。”赵超指出,“但当前中医药常规未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国家也未建立中医药防疫研究体系。”
据了解,新冠疫情期间,中医医疗机构只能以协作单位的方式参与部分临床和研究工作,国内尚未有收治和研究传染病的中医院和中医研究机构。
因此,赵超提出四点建议。其一,落实政府主体作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中西医并重的指导原则和实施办法》。以法规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对中医药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确保中医药财政经费投入到位。
其二,建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定点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传染病研究体系。
其三,优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工作预案,建立领导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
其四,提高中医药研究经费投入比例,在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评审和人才评审过程中,突出科研的社会公益性特点。
优化药物创新土壤
近年来,全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1月至10月,我国医药制药业营业收入为23529.8亿元,同比增长22.8%,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达76.7%。
新药尤其是“救命药”上市速度明显加快。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共批准76款新药(不包含新适应症、疫苗),其中国产创新药达27个,创3年来新高。
在我国医药产业总体发展良好的背后,赵超发现仍有问题亟待突破。包括预算承压带来的队伍稳定和专业性问题,降低新药审批效能;医保集采降低药价的同时,降低创新药企的研发积极性。
在新药研发转化方面,赵超建议为审评专业能力提升投入保障,引入专家资源,支持药审人员培训。同时建立境外审评专家咨询渠道,就新药临床试验、创新药审批、优先审评等建立常态化咨询渠道。
为保护药物创新积极性,赵超建议充分考虑药品所处不同的生命周期,给予降价保护,探索药品准入由“邀约制”向“申报制”转换,合理确定医保谈判价格,加快创新药进医保。同时,建议新药上市后,企业无需等待医保谈判时间窗口即可进行医保申请,实现“企业滚动申请、医保滚动评审、目录时时更新”,提高创新药物可及性。
“以政策改革推动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入市全程加速,激发药品创新活力,增加创新药可及性,切实解决人民的医疗用药需求,是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赵超表示。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0185688,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