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今年6月,杨明志在广西容县调研野生铁皮石斛分布及现状情况。
杨明志参观广西石斛育苗企业
杨明志
2013年是石斛产业高速发展后遇到的第一个“遇冷期”,市场行情下滑,种植户观望,育苗企业减产或转向。“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一些人士对石斛产业发出了这样的惊呼,果真如此吗?冷静分析2013现象,首先笔者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市场洗牌促规范,早来比迟来好。抑制住一些资本的冲动,减少一些人的盲目,放缓产业发展的脚步,冷静地分析未来,想想今后该怎么走,该如何发展,这是给了业界人士一个机会。至于一部分人因此受损,甚至血本无归,这也是游戏规则,没有办法的事。
行情下滑促产业转型
笔者今年先后考察云南芒市、龙陵、石屏、普洱、石林,四川江油、安县,福建武夷山、连城、漳浦、厦门,广西容县,安徽霍山等石斛产地。在厦门和昆明召开两次产业分析座谈会,中间也写过几篇文章,发表过一些分析和观点。对石斛市场的过分自信和盲目是导致冷遇期提前到来的重要因素。作为行业内部热捧的一个产品,在全社会有多少人认识,有多少人应(食)用?包括笔者在内都关注不够。业内人士滔滔不绝聊石斛,业外人士冷眼旁观不以为然的现象经常遇到。到目前为止,石斛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没有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导致石斛像漂悬于空中的雾气,看得见,抓不着,没有接地气,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影响行情变化的几个因素
一、据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业委员会分析,2013年底预计市场供应鲜品量18000吨,比2012年增长40%以上;二、政策调控导致礼品消费大幅下降;三、高端群体对质量安全担忧,导致高端市场萎缩;四、品种、质量、规范等原因产生地区差异;五、市场营销模式单一,消费者购买渠道不畅;六、保健品开发进展缓慢,没有新的大品牌立市;七、石斛产品没有落地,没有形成持久有效的市场;八、观念陈旧,亟待更新。
8月中旬,与精英人士交谈,这位人士过去很看重石斛,也日常消费石斛,这次交谈让笔者重新认识到产业面临的困境。该人士说,现在他不吃石斛、不买石斛、不送石斛。笔者十分纳闷,过去十分推崇石斛的人,为何如此抵制石斛。后面一句话倒出了真情。他说“农户表面说不用药,我一转身就开始喷药,这样的石斛谁敢吃?我是坚决不吃。”这是笔者听到的最真实的来自精英阶层声音。对此现象,笔者又作了多方调查,发现在精英层出现这样的声音并不少见。其实,笔者从接触石斛,推广石斛产业至今,还没有发现1例石斛农残重金属超标的报道,也没有发现1例因吃石斛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石斛产品质量安全是值得信赖的。为何人们对石斛的质量安全如此敏感呢?道理很简单,谁也不愿意花钱买影响健康的不安全产品。这不仅是对石斛产品担忧,也是消费者对所有农产品的普遍担忧,只是有些农产品是生活必须品,没得选择,而石斛不是。
2013年7月底,石斛专委会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国内共种植各类石斛12.565万余亩,其中铁皮石斛占50%,产地遍及南方多数地区。紫皮石斛、兜唇石斛、金钗石斛、霍山米斛、鼓槌石斛等品种都发展较快,占总量一半。石斛育苗受到较大冲击,约有一半的育苗企业面临转向。石斛深加工仍然停步不前,进展缓慢。
$pager$
市场前景分析
1.功效毋庸置疑。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至今有《神农本草经》《别录》《日华子本草》《本草衍义》《本草纲目》《药品化义》《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再新》《千金方》《中国医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等中医名著都记载石斛的应用功效。
2.应用效果总结。食用7天火气消,3个月胃病减轻,6个月精神好,12个月口不渴,血糖降低,18个月部分肿瘤患者恢复、长期咳嗽症可能痊愈,长期食用轻身延年益寿。
3.石斛特点。无捷奏之功,短期功效不明显;药性缓慢,无毒、无副作用;适应人群广。
4.石斛推广难点。食用方法难,公众知晓率低,宣传投入大。
产业转型的特点
针对石斛产业阶段性发展特点,笔者根据多年对石斛产业的跟踪、分析和充分的了解,2013年是石斛产业全面进入转型期的拐点。其特点有几个方面。
一、由快速发展时期进入稳步发展。由于市场行情下滑,种植户不再盲目跟风,导致种苗的暴利时代终结,进入全面洗牌时期。种植发展速度由过去年增长50%以上降至30%以下。
二、市场拓展速度远低于种植发展速度,导致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价格出现大的波动,种植利润空间在大幅缩小,趋于合理。
三、业界人士进入理性思考阶段,如何开拓市场成为产业重点。
四、产品质量和诚信体系建设问题日益突出,打造有机石斛产业由共识变为行动。
新政策带来新机遇
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研究部署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会议提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实现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这是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又一重大举措。当前,根据石斛产业转型的特点和需要,抓住国家政策支持有利时机,业界必须集体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以品质、品牌为最高追求,以改善人们健康为最大社会效益。转变观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市场为核心,将企业工作重心从种植转移到宣传、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大宣传,增加销售,才是确保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王道;二是积极推广石斛应用,加强与中医院合作,加强与中医师的沟通,一定要让优质的中药材与中医应用相结合,只有依靠中医广泛使用,让中医代代相传,石斛才算真正的接地气,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品牌、品质为重点。要以行业品牌为所有业界人士共同的荣誉,打造以石斛联盟、石斛专委会所有会员率先发展有机石斛、生产优质产品为目的。以此引导所有种植户和从业人员以追求品牌和品质为最高目标,以最细致的质量监管行动和石斛人的人格魅力去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四是改变以礼品为主的销售模式。当前,石斛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增长,价格下跌,石斛产品不在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奢侈品,完全符合大众消费的需求,尽力让石斛产品进入普通的百姓生活,让石斛这一养生的健康的产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pager$
现实和潜在的消费群体
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人约2亿人,肿瘤病人约600万人,胃病人群约3亿人,糖尿病人约9200万人。鉴于以上人群有很多交叉现象,综合可食用石斛人群不低于3亿人,不包括大量健康人群的日常调理和国际市场需求。
3亿人每天人均消费鲜品5克,每年人均消费1825克,每年共需要鲜品547500万公斤54.75万吨。按照每亩年产鲜品300公斤,需要种植182.5万亩。上述需求量不包括10亿健康人群作为养生蔬菜消费和国际市场需求。
养生蔬菜新概念
从历代中医著作记录,石斛无毒无副作用,《神农本草经》还记载其无捷奏之功,可长期作为饮品。从近些年来的石斛应用实践也证实,没有发现1例因食用石斛出现副作用的。过去由于野生资源稀少,采集非常困难,形成铁皮石斛等品种始终作为达官贵人的特权产品。这一现状将随着人工种植技术的突破,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总产量的大幅增加而改变。从石斛的价格来说,日消费支出与部分蔬菜价格接近,远低于一些野生菌类的价格。从总量来说,必须走大众消费,让石斛进入千家万户摆上普通百姓的餐桌,才能消化越来越多的供应量。石斛的药性缓慢和适应性宽泛的特点,需要人们长期食用,才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调理效果。另一方面,石斛被列为保健类药材,要进行深加工必须经过严格的申报,环节多,周期长,投入高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便是企业拿到了国家保健食品许可,一个企业能消耗多少原料?估计连自身种植的原料都难以消耗完,更别谈对整个产业的原料消耗拉动作用。可以说,石斛保健品对整个产业原料消耗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笔者首次提出,既有保健养生功能,又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养生蔬菜新观念。
对于我们目前开发的石斛主要品种中,兜唇、金钗、鼓槌等品种因其含石斛碱、毛兰素等成分,多糖含量微,作为蔬菜口感欠佳,又因成本低的优点,适合作为药用原料。米斛因其生长周期长,产量低,适应地域小,价格高的因素,今后仍然可作为高端养生礼品。而铁皮石斛、紫皮石斛因产量高,种植面积大,口感好等因素,走养生蔬菜的路子是一种必然。
养生蔬菜应用
1.餐饮业和家庭日常饮品。用鲜品榨汁,口感好,饮用十分方便。
2.石斛养生蔬菜作为美味佳肴。炒菜、煲汤、炖肉等都可以应用。
3.可作为病人长期调理和辅助治疗。
4.消费水平对比。
以昆明消费水平为例。2013年9月13日干巴菌80元/100克,仅够做一盘菜。同期铁皮石斛600元/千克,80元可购买133克。按照每5克榨汁200毫升(1钢化杯),每人每日1杯石斛汁的量,可供三口之家食用9天。
同期,每1000克青笋6元钱,除去烂叶、黄叶,三口之家一天消费1000克,约6元钱。同比消费石斛仅9元,略高于普通蔬菜。
按照此消费水平,石斛已具备进入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条件。
$pager$
石斛市场到底在哪里
目前石斛市场单一,主要依托礼品市场,依托江浙一带固有市场。奇怪的是,作为石斛主产地人们却很难购买到石斛。尤其是鲜品石斛,只能找熟人、托关系购买,这种不正常的市场模式让行外人士惊叹。一方面种植户为销售而担忧,一方面消费者找不到购买渠道,石斛就像漂浮在空中的雾气,看得见摸不着,形成一种奇特的市场现象。随着今后几年大量新种石斛投产或丰产,石斛鲜品总供给量将会在现有基础上成倍增长。石斛行业如果再沿用此奇特市场模式肯定行不通。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笔者提出六大市场需求值得我们去拓展。
1.养生蔬菜;2.病人调理;3.医生处方;4.礼品销售;5.保健品开发;6.国际市场。销售的渠道有超市,药店,医院,其它渠道。包括农贸市场都应该是今后的主要销售地。只要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种植户有利润,消费者充分认可,“仙草”屈尊降贵委身于菜市场也照样能闪现其光芒;
产业转型难点
产业转型的难点在于观念的转变。一些业界人士会觉得这是杞人忧天,过分担心市场。另外一些人觉得石斛作为名贵中药材,贵为九大仙草之首,进入超市甚至农贸市场,是“鲜花插在牛粪上”,辱没了石斛,降低了石斛档次,也降低了石斛人的身份。
“皇帝的女儿也要嫁人。”石斛无论过去身价多高,在现今人工大面积种植的情况,让更多消费者接受,让业界人士获益这才是最关键的。产业转型的重心在市场,销售是王道。难点在规范,如何统一标准,统一用肥、用药,统一品牌,统一宣传是行业一大挑战。目标是信任,只要取得消费者信任,放心购买,放心消费,那石斛的前景和未来将十分广阔,今天的石斛产业将是初级阶段。反之,就是石斛的终极阶段。
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唯有齐心做品牌,作为一个农特产业,涉及面广,消费者对于是否安全无法鉴别。单靠某一家种植户或企业品牌,难以支撑整个行业,只有树立行业品牌才能取信于人。这方面,石斛联盟,石斛专委会会员要率先垂范,以行业内部会员之间规范,引领和示范,让消费者首先对协会会员单位产生信任。
过去,很多地方都将招商石斛加工企业作为首选,认为只要有了加工企业,开发保健品生产,就不愁农户销售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石斛产品加工,最大的利益点在于能够给地方政府产生税收,对于解决农户原料销售难却不会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举例:某家企业种植500亩石斛,年产原料150000公斤,按照当前400元/公斤(最低价),原料产值6000万元,加工成保健品以后产值至少要扩大3-10倍,少则可实现1.8亿元产值,多则实现5亿元以上。试想,现在有几个企业有此能力。如果企业连自身原料消耗都成问题,他如何去收购农户的原料?
消除信任危机才能迎来商机
前面谈到,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每年石斛的消费总量需要182.5万亩,目前种植面积不到二十分之一,可谓前途一片光明。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石斛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是人们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让身体更健康长寿的一种补充。人们在选择消费石斛时对品质会提出更高要求,这其中质量安全是前提。笔者反复提到,石斛原料及其产品至今是安全的,没有发生任何不良记录。石斛作为一个特色农产品,光靠我们业内人士自说清白远远不够,必须要自证清白。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每一个质量环节下功夫,让消费看得见的安全,这样才能取信于消费者。如果做到这一点,那石斛的市场总需求量就是182.5万亩,甚至更多,否则需求量就等于零。
$pager$ 建议及对策
信任危机不但影响国内中药销售,还影响国际中药市场。据报道,英国药品管理局计划从明年起,全面禁止中成药在英国销售。原因有两个,一是中药成分不明,二是中药农残、重金属超标。包括石斛夜光丸在内的一批中药被列入禁止名单。今年年初,加拿大卫生部发出通告,警告公众不要购买、服用多款含有超标的汞、铅等重金属的中成药,包括天麻头痛丸、石斛夜光丸等。
一、打造有机石斛产业。以石斛专委会为主导,全体会员使用指定有机肥,生物农药为抓手。统一标准,统一用肥、用药,统一宣传,统一品牌(专委会会员),接受社会监督。在协会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下,首先将会员单位打造成行业领军品牌,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二、以石斛电子交易中心为载体。通过专业权威的交易平台,树立一批值得信赖的企业品牌,推出一批优质安全的产品,让消费者有一个放心消费的渠道。
三、以大众消费为主体。根据普通消费者的需求,解决销售渠道不畅,产品质量不放心,食用不方便等问题。让石斛作为养生蔬菜走进千家万户日常生活,普及超市销售。
四、加强种源保护。目前,铁皮石斛野生种源已基本枯竭,个别地方野外有极少资源。部分企业保存有野生石斛种源。建议各地政府出台制度,严禁采集野生石斛,尤其是铁皮石斛等稀有野生资源品种。石斛专委会会员要带头制止采集野生稀有石斛资源。有野生稀有石斛资源的企业要加强品种保护,精心管理,科学育种,确保种源纯正,种源稳定可靠。
五、生态补偿行动。有条件的种植户和企业要尽可能的每年进行一定种源回归。选择品种好,生长健壮的种苗种植在野外适宜的地方,目的是让种源回归。培育和保护优质种源,不是为了工厂化生产和企业的效益,是作为业界公益性的生态补偿行动。
六、修改提升行业标准。《中国药用石斛标准(行业试行)》,发布两年,对石斛产业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加强了从业人员对种源、品种的认识,增强了质量意识。鉴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有必要对标准进行修改,以有机石斛为标准进行全面修改提升,以适应市场对中药材,对石斛养生蔬菜的高标准期待。
七、加大科研投入,对石斛成分进行分析。尽早完成定量分析,找到石斛有效成分的科学依据。对石斛重金属含量和农残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并严格执行标准。
八、加强质量监督。完善5大监督体系建设。1.行业监督。由石斛专委会、石斛联盟对会员单位进行监督;2.政府监督。政府质监、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进行制度监督;3.社会监督。消费者,社会各界对石斛种植基地监督;4.媒体监督。媒体对不负责,不按照规范要求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企业曝光;5.互相监督。石斛企业之间对那些虚假宣传,表面承诺,操作时另行一套的种植户进行监督。
需要强调的是。监督的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的,必须有真凭实据,有针对性,不可诋毁整个产业。不得造谣、随意散布不良信息,监督要慎之又慎。9月10日刚实行的司法解释,散布谣言被转发500次,浏览5000次将担刑责。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