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新业态,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背景下,“互联网+中医药”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之一,为中医药产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然而,我国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仍存问题,距离规范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为何强调中医药需要标准化?标准该如何建设?推行难点在哪?南都·奥一新闻专访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石岩,深入探讨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的建设。
南都·奥一新闻:为何强调中医药需要标准化?
石岩:这些年来,中医药标准化是社会各界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将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发展中医药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而是世界人民的事情。而中医药对外传播、对外宣传、对外发展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标准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中医药是不可能走向世界的。
中医标准化的问题首先是中医本体的标准化问题。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中医的诊疗技术、中药材,中成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都是中医本体标准化的范畴,而中医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促进中医的现代化、智能化又拓展了中医标准化的外延,比如联创院推出的中医智能化,离不开中医的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标准化是中医智能化的前提,所以中医的标准化势在必行。
南都·奥一新闻:如何去推动这个标准的建立?
石岩:中医药联创院去年成立了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核心工作就是要解决标准问题。我们既要解决中医本体理论标准的建设问题,还要对中医相对应的一些技术标准进行统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中医诊断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是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的基础。
以“舌诊”为例,过去我们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舌诊”定位的标准,只有古书记载诸如“舌体胖大”“舌体瘦小”之说,但多少算胖?多少算瘦?这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舌诊”中一个关键的地方是看舌质,舌质体现在颜色的变化,红舌、淡舌、紫舌、绛舌等都反映不同的病理变化。这就涉及到要确定一个标准,红到什么程度属于红的范畴?到什么程度变成紫的范畴?这在过去是没有标准的,我们现在就需要用科技的办法将它标准化。在我的远景勾划当中,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将来可以通过色谱分析得出一个诊断性的结论。例如通过色谱分析菌群,从而做出病理诊断。现在已经有相关舌诊仪器的发明,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
因此,当我们要开发一些中医药的诊断仪器时,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可以遵循的标准。这个标准目前也有不同的机构与企业在进行创立,因此还需要将各企业的标准形成一个行业的共识。中医药联创院肩负的重任就是要把这些标准转化成一个行标,通过这个行标使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遵循,希望能从行业共识的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南都·奥一新闻:您觉得现在推行标准化建设,它的难点在哪里?
石岩:现在标准化的难点在于数据的量和专家的共识程度,我们常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医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医流派甚多,东南西北中不同的流派对一种现象的认识,由于经验不同,得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中医很多东西是需要共识的。但实际上共识的过程也是标准化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解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
南都·奥一新闻:您认为应该如何促成共识的达成?
石岩:我认为应该在收集所有信息的时候,对其进行结构化的整理。例如,风寒袭肺和内寒闭肺两个证,都是风寒外伤于肺,两者意思差不多,但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呢?因为有细小的差别,袭肺只表现为咳嗽,而闭肺可能就会出现喘的症状,那可不可以用一个词呢。这就需要共识。
因为在临床上混用的情况非常多。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所以我们要把所有这些症状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大家共同都用一个概念来诠释就好了。这过程是很难的,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觉得这个可能慢慢就会解决更好,也更快。
南都·奥一新闻:您如何看联创院选择落地广州尝试中医药现代化与健康医学模式上的创新?
石岩:
在治疗慢病、未病的过程中,中医药的特色是十分鲜明的。广州作为发达的珠三角城市,云集了一批全国优秀的中医药专家学者以及其他行业来共同研究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和这座城市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先行先试的基因是密不可分的。联创院就是中医药先行先试的重要践行者。我们聚集于此,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将临床的实践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联创院从成立之始就注意到了成果转化的问题,因此它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围绕着产品研发而生成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思路,也是一个新的机制,它不仅仅为了单纯解决医疗问题,还包括解决医疗后的便民问题。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0185688,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