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玻璃经济”或难熬过明后年
云南文山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自治州,因主产素有“金不换”盛誉的名贵药材三七,近年来颇受资本市场关注。据悉,国内80%的三七被用于制药,三七是天士力、云南白药、昆明制药、白云山等药企上市公司的重磅中药产品原材料。
药材种植户、经销商、药企等产业链条上的各方本应唇齿相依,然而暴涨暴跌的原料价格、各自为政的机制,让三七产业链备受伤害。短短4个多月跳水四成之后,重塑“玻璃经济”新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拉货用上了保时捷
“种三年三七,相当于中一次彩票”
“按1公斤计算,无数头的要480-500元,120头的要510-540元,80头的要550-560元,60头的得有560-570元。”文山三七经销商唐天(化名)一口气向《金证券》记者报出三七的眼下行情。
今年6月,三七创下每公斤901.18元的历史最高价,然而短短4个多月就跳水四成。但相比2006-2007年仅有20-30元/公斤的白菜价,三七数年间几十倍的涨幅仍颇为惊人。
当地人心里很明白,这是三七有史以来经历的最大“牛市”。浸淫行业近十年的唐天笑着对《金证券》记者介绍,文山七农以前是用牛车拉货,现在手上有了钱,很多人拉货已经用上了保时捷、宝马。据他了解,坐拥上亿财富的七农就有好几个,千万身家的比比皆是。
我怎么跟你形容呢?像街头一个老汉,衣服脏脏的,脚上一双拖鞋,说不定就是个千万富翁,都是这几年赚的。你想想啊,如果原始投资10万,回报率是十几倍,投得越多赚得越多。“他说,当地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种三年三七,相当于中一次彩票。“
暴利之下,七农开始盲目跟风种植,三七种植面积疾速攀升。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刁彪曾在一次内部讲话中透露,2009-2012年三七的种植面积分别是6.8万亩、8.4万亩、9.8万亩和16万亩,2013年增长到28.8万亩。
唐天告诉《金证券》记者,前段时间价格跌得凶,因为新货一下子都上来了,再者大家对后市不看好。“目前价格下跌对种植户影响并不大,毕竟前面赚了不少。倒是一些经销商,这段时间判断不准很容易亏。”
$pager$
产新量超市场一年需求
“2014年有问题,2015年问题严重”
眼下,三七产业链上的各方都在死盯着价格走向。
卓创中药分析师李晓静告诉《金证券》记者,最近一周云南产区一直在下雨,三七加工受阻导致供货紧张,价格一直稳着。现在市场上还有天士力等几个药企在收货,短期内价格持稳的可能性较大。不过雨天结束后,价格可能很难坚挺。
唐天也透露,最近三七的销量还算不错。最近一两个月天士力收了100吨左右,中恒集团更是要两三个经销商帮忙,一个礼拜就收了上百吨。他感觉,到年底每公斤三七可能还有50-60元的回落空间,到时候基本会止跌。原因是,现在许多药厂并没有库存;再者,要是三七跌得太厉害,七农完全可以囤货,摆个两三年不成问题。
不过,明年的情况就不好说了。《金证券》记者了解到,今年文山的三七产新量逾万吨,超过整个市场一年的需求量;2014年、2015年的产新量更有望分别超过2万吨和6万吨,供过于求的局面无法逆转。
“今后几年三七应该不会再涨了,目前七农的种植成本每公斤不到200块,以后价格跌到成本价也不值得奇怪。”唐天表示。
这与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刁彪的判断不谋而合。在日前一次券商组织的机构交流会上,他认为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三七往上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也不会雪崩,立马跌到很低的位置。不过,“2014年有问题,2015年问题严重。”
$pager$
价格“魔咒”害苦药厂
中药材基地“其实只是挂个牌”
几十年来,文山的三七产业一直逃不脱价格循环往复的周期性“魔咒”,缺乏有效调节的市场价格自发性剧烈波动,让三七产业链深受其害。
据了解,全国有1258家药厂生产以三七为原料的药品,含三七成分的中成药制剂文号3207个,品种323个,进入国家基药目录和中药保护品种目录的有20余个。然而,这波三七的超级牛市,让很多药企难以承受。据统计,30%以上的相关中药制药企业停产,直接关门者也不鲜见。
刁彪透露,三七胶囊、三七片这些直接以三七为原料的普药,其实从2009年下半年就不生产了,都死掉了。只有像云南白药这样的大厂为了品种齐全,堤内损失堤外补,由其他品种来输血。
上游原料供应挥之不去的风险,逼得云南白药、天力士等药企争相进入文山圈地种植,打造中药材产业基地和仓储平台。唐天告诉《金证券》记者,这些基地其实只是挂个牌,药厂还是得靠文山当地的大种植企业,因为药厂用料一般是60头、80头的三七,但七农种的有大有小,不标准。
云南白药内部人士则向《金证券》记者透露,公司目前和农户合作种植少量的三七,由于需求巨大,中药材原料主要仍从市场采购。
值得一提的是,三七生长周期为3年,种过三七的土地必须经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够再次种植。所以,刚刚产新之后的三七土地可以说是一块“废地”。唐天告诉《金证券》记者,文山已没有集中成片的三七种植土地了,大户们都会到红河州、大理等地“开疆拓土”。如今大多数的新产量都是在别处种的,然后拉回本地卖。
由于三七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相当苛刻,文山种植三七可谓得天独厚,移植到他处不可避免会出现品质退化。
$pager$
各自为政没有赢家
“玻璃经济”呼唤产业新机制
不规范的三七产业,让七农、药厂、经销商、地方政府等参与方愈发强烈感到,打造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实在太过重要。
据了解,“三七之乡”文山,三七种植业产值从2008年的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3.5亿元。去年三七产业实现利税3.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16%。
唐天对《金证券》记者介绍,三七产业拉动地方经济,政府也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做了些工作,比如制定指导价、发风险警示。“前阵子三七下跌,政府就在交易市场贴出了告示,要大家不要急着贱卖,后来价格就逐步开始稳定了。”
但这还不够,在当地人眼中,三七是大资源小产业,发展仍处于市场的初级阶段。在与机构交流中,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刁彪坦言,三七产业是一个“玻璃经济”,种到哪里、谁来种、卖给谁,都很透明。但是那么多年发展下来,三七产业的种植、流通、加工环节仍然各自为政,导致了种植和需求不协调,流通与加工不衔接,价值与价格不相关,价格难免几起几落。
刁彪指出,从长远来讲,三七产业必须要做到种植有目的、流通有市场、加工有原料。这次种植高峰的出现,有可能会逐步形成合理的三七价格新机制和原料供应体制。
中投顾问医药研究员许玲妮也建议,产业要避免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就需要建立收储机制,灵活改变市场供求关系。另外,三七产业要解决种植技术问题特别是连种障碍,并加强深加工的力量,这也是业内共同的看法。
金证券记者 江芬芬
相关专题
三七价进入下降通道 后市将何去何从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