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婷婷)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已于10月16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前,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专访时表示,这十年,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十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有诸多可喜变化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我国中医药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您认为十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有哪些可喜变化?如政策环境、行业规范、企业研发、百姓认可等方面。
张伯礼院士:中医药政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施措施更加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法规将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的发布也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和成就。
十年来,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融入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明显增强。现已建成3.6万余个基层中医馆,98%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有中医类医疗机构7.7万个,其中中医类医院5715个,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96.7%、68.2%。2021年,中医药总诊疗人次达12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60%。
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焕发新动能。国家中医药局会同科技部、卫健委等部委,建设了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中医类国家医学临床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会同发改委,建设40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布局建设17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7年来,中医药系统有7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国家中医药局打造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遴选了149名战略型领军人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
中药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性和质量明显提升。如今中药大品种群已经形成,现代工业化生产体系逐步升级,过亿元品种从百余个增加到六百余个,一批中药骨干企业成长壮大。2013年至2021年,全国中药工业(中成药和饮片)整体营收增长率为2.57%,2021年总产值达到6919亿元。此外,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带动了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走出去”步入快车道。近十年来,中医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有力推动了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病证分类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ICD-11、国际中医教育标准及核心教材推广应用、针灸国际标准得以建立等。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颁布中医药国际标准89项,其中我国专家主导制定并发布的国际标准已达63项,占70.8%。这些成果扩大了中医药的学术影响,促进了中医药走向国际进程,提升了海外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大考”中作出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本次抗击新冠疫情当中,中医药突显了重要作用,您认为中医药在抗击疫情的“大考”中发挥了怎样的角色?
张伯礼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形成了“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抗疫方案的亮点。与此同时,我国科研攻关与临床救治同步推进,遴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效方药。还先后派出多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吉林、香港、上海等地,整建制承担方舱医院及定点医院救治工作,救治关口前移,有效减少了轻症向重症转化;在隔离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第二道屏障作用,可以减少密接者阳性检出率;对重症患者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总结了“先症而治,截断病势”的经验,降低了死亡率;并提出早期康复、综合康复、自我康复的原则,积极开展康复减少了后遗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中医药在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突出贡献。我国为海外抗疫积极贡献中医药力量,仅我自己已经参加五十多场线上交流、会诊、研讨等活动,与国际同道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并鼓励成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大考”中,中医药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原创科学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优势,为成功战胜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可及性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目前已经成为抗疫的第二道可靠屏障。
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性和质量明显提升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越来越多的中药新药获批,2021年中药新药获批数首次突破两位数。对此您如何看待?
张伯礼院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成绩斐然,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性和质量也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17~2021年,获批上市中药新药20款,其中2017年1款,2018年两款,2019年两款,2020年两款,2021年两款,获批中药不仅数量增长迅速,而且质量显著提高,为我国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创新品种,带动产业升级,也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当前,我国已建立了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中药产业技术中心、中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了系列科技攻关研究,以大数据信息技术赋能中医药产业,技术实现了升级换代;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的成果,提升了中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为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保障;加速推进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提升了中药材的质量。
与此同时,我国还开拓出经典名方创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加快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中药新药研发体系的建立。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造就了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抗疫创新成果,疗效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加大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和先进制药工艺的研发,提高了中药制药质量和制剂水平,部分生产线实现了迭代升级。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要求支持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的政策机制,探索商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有序衔接,您认为此方案的出台是否会让中医药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张伯礼院士:健康中国行动计划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实施行动计划,我一直关注并参与其中,并且在人大提案中建议加强中医药的作用。
2022年9月21日,国家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的通知》,该通知既是对中医药在既往健康中国行动中取得成效的肯定,也是对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利好。一是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是持续性的,并且提高了可落地性。二是体现了国家健康目标从治病到防病理念的转变,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将加速中医药服务的发展。中医治未病理念将融入健康促进全过程、重大疾病防治全过程、疾病诊疗全过程,这也将推动中医药在解决国家卫生健康难题上作出更大贡献。
医保政策应坚持中西并重的国策。需按照方案要求加快推广医保区域总额付费,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的方式改革,引导医疗机构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探索商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有序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支持商业保险公司推出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险产品。
此外,还应积极推进把有针对性的治未病、病后康复、高龄康养的一些内容纳入医保,政策上的支持会逐步推动康养产业更健康、更快的发展。全世界都在探索从疾病治疗向维护健康方向发展的医药卫生改革,后疫情时代这种改变将会明显加快。中医药将为用中国式的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作出独特贡献。
新时代的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有三个关键点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您认为距离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张伯礼院士:《“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是首个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中医药5年规划,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划》全面对接国家关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统筹医疗服务、传承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弘扬等中医药发展重点领域,提出了7个方面发展目标,设置了15项主要发展指标(1项约束性指标,14项预期性指标),部署了10个主要任务,突出引领和目标达成,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多元价值,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这是中医药“十四五”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局性谋划,需认真理解并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全面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新时代的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有不少重要内容和环节,最关键的有三点。
一是重视中医药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提升。加大对临床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循证研究,注重临床特点总结和疗效的提高。
二是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的顶层规划和支持。启动针灸国际合作项目,设立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中医药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的研究;注重中医药理论传承发扬研究,努力用现代科学语言将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讲清楚、说明白。只有将中医药的原创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产出原创性成果。
三是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魄宝,要将中医药文化自信纳入国家战略之中。大力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临床专业要将中医药纳入必修课,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对为利益趋使而有组织的抵毁、抹黑中医药言行要严历打击。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