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白芍GAP种植及关键生产工艺控制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白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载,白芍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是我国中医传统常用要药。研究表明,根以含芍药甙(Paeoniflorin)为主要的有效活性成份(3.3~5.7%),还含有少量羟基芍药甙(Oxypaeoniflorin)、苯甲酰芍药甙(Benzoylpaeoniflorin)、芍药内酯甙、芍药新甙等等,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心肌SG的摄取和心营养性血流量,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及降低血压、引起睡眠、反射消失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因血虚肝旺引起的头痛、头晕、胸肋疼痛、耳鸣、烦躁、泻痢腹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崩漏、血汗盗汗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的治疗。近年来,对白芍与人参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白芍与人参均有抗应激、抗疲劳、镇静,增进学习和记忆能力,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抗辐射,抗肝毒性,抗炎等作用;而白芍却在镇静,治疗乙肝、改善睡眠等方面优于人参。
四川中江县自然气侯和土壤生态条件优越,有利于白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白芍栽植历史悠久、发展快、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一直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时期,始载于公元1812年《中江县志》(嘉庆版)。现中江县白芍种植主要集中在瓦店乡、富兴镇、集凤镇、古店乡、石泉乡、合兴乡、辑庆镇、玉兴镇等十八个乡(镇),种植、加工技术纯熟。现将川白芍种植及生产工艺流程总结如下:
川白芍种植流程图
川白芍种植、加工关键技术说明
2.1 每批种根要求具有种子质量合格证。
2.2 播期、密度
2.2.1 川白芍大田栽种
一般于10月中旬下种,立冬前完成栽种。每667m2种植4500~5000株。按行株距30cm×40cm,每厢栽种3~5行。穴径20cm、穴深10cm左右,行与行间错窝种植。
2.2.2 种根繁育
栽种时间和规格同川白芍大田栽种。
2.3 病虫害防治中用药时间、用药量、施药次数、安全隔离期参照所使用农药的说明及国家有关标准,详细情况见“白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4 除草
不得使用除草剂,基地采用人工除草。
2.5 施肥
基肥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为主,追肥施用农家肥加中药材专用肥(适量追施)。
2.6采收年限和采收期
最佳采收年限:4年。
最佳采收期:种根采收及大田采收的时间为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选择阴天或晴天清晨收获。
2.7 川白芍初加工管理
取新鲜芍根,洗净后,投入适量的90℃水中(水温保持在85-90℃),煮5-15分钟取出(水温控制在85一90℃),入冷水中,再刮去外皮,60℃烘干或晒干,水分控制在14%以内。
2.8 白芍贮藏中重点控制仓库的温度及湿度
常温库要求温度<25℃,相对湿度<75%。
川白芍生产工艺控制点
以上川白芍种植信息由个人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