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不断升级。药品医疗器械行业事关百姓健康福祉,国家高度关注行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明提交了加快打造现代医药流通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加快解决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问题;加快推进药店门诊统筹提升百姓用药可及性、便利性;全方位建设药械信息化追溯体系等十项建议。
加快打造现代医药流通体系
赋能新质生产力
《关于加快打造现代医药流通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现代医药流通体系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架构之一。在完善城乡药械供应网络,畅通产业资源要素循环,平急结合调配物资,保障冷链配送安全,打造便利生活服务圈,提供专业药事服务,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当前,医药流通业面临价值被低估,行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与运营质量、供应链上下游互联互通不尽理想等问题。
建议:
1. 着力打造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开放式现代医药流通体系。
2. 加快打造涵盖“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
3. 充分发挥零售药店社会功能,参与便利生活圈建设。
4. 发挥现代医药流通体系的资源整合作用,带动全链条要素高效畅通流转,赋能医药行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进高质量创新
加快高端器械产业发展
《关于构建中国医药企业创新评价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企业研发投入增长明显。一方面,这与国家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重视密不可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和企业所得税中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均将研发投入作为重要指标;另一方面,与医药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诉求息息相关。但是与之不协调的是,医药研发产出、研发质量不容乐观。我国上市的原研药大部分源自国外。投入的目的是为了产出,只有高质量的产出,才能真正解决医药产业的“卡脖子”问题。当前,亟需通过更科学的企业创新评价体系,更强的创新激励政策合力,引导医药企业高质量创新、高质量产出。
建议:
1. 构建具有导向、诊断、鉴定、反馈和强化、竞争功能的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评价体系,引导医药企业创新发展。
2. 全面梳理医药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协同、政策合力。
3. 促进国有企业和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多元协同和深度融合,实现创新资源效用最大化,带动产业价值链创新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
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近10年,在国家政策有力引导下,产业基础、产业链和供应链水平显著提升,250余种世界新、中国造的创新器械获批上市。但是,产业链仍有很多“卡脖子”问题,部分整机装备、核心原材料和零部件处于进口垄断。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可控性,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有待优化。同时,人口老龄化、慢病年轻化等需要加速发展医疗器械智能智造。
建议:
1. 专项计划支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高校院所为支撑,推进协同创新,打造高端器械创新研发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2. 重点突破一批国产化率低的高端整机设备、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
3. 加快发展适宜的人工智能、可穿戴、精准监测、康复辅助、适老性产品。
4. 引导相关主体以股权并购等方式参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突破“卡脖子”问题
加快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关于加快解决高端医疗器械核心 零部件自主可控问题的建议》
核心零部件是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命脉”。MR的超导磁体、梯度线圈,CT的球管、探测器和高压发生器三大核心部件,DR的X线球管、平板探测器等占到其整机成本的30%~60%。近年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增量市场国产化率明显提升,但是在核心零部件方面仍是进口主导。
建议:
1. 出台进一步支持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的政策措施。
2. 制定适宜高端医疗器械替代使用的国产核心零部件推荐目录和首套件国产核心零部件目录,鼓励整机企业优先使用国产首套件核心零部件。
3. 推动高端医疗器械整机接口的开放化、标准化。
4. 推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并购重组,补强产业链、延伸供应链。
《关于加快实现高端医用包装材料
产业自主可控的建议》
医用包装材料是保证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载体。高端医用包材的国产化替代同样是推动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高端医用包装材料市场仍是进口主导。亟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实现该产业链的完整可控。
建议:
1. 将高端医用包装材料和关键工艺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攻关方向。
2. 以大型企业为主体,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协同,补齐补强产业链。
3. 积极参与高端医用包材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
提高用药可及性、便利性
加快推进药店门诊统筹
《关于加快推进药店门诊统筹 提升百姓用药可及性、便利性的建议》
2023年2月,为进一步扩大医药服务供给、释放医保改革红利,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去年全国门诊统筹医保结算金额超过2000亿元,但是门诊统筹资质药店的结算占比仅6%左右。随着基层诊疗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亟需畅通处方流转通道,更大程度发挥零售药店作为百姓“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提升用药购药的可及性与便利性。
建议:
1. 推进实施门诊统筹资质药店分类分级管理。
2. 加快各级医保服务平台、医院HIS系统、互联网医院的互联互通,全链条打通处方流转通道,增加群众购药自主选择权和便利性。
关注罕见病药品需求
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关于扩大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先试 范围的建议》
在我国,罕见病并不“罕见”。我国每年新增罕见病患者超过20万人,患者群体已经超过2000万人。但是,罕见病药物可及性较低。2023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中提到,支持在北京天竺保税区建立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探索进口未在国内注册上市的罕见病药品,由特定医疗机构指导药品使用。
建议:
1. 在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开设罕见病药品白名单,扩大特许进口使用范围。
2. 扩大试点企业范围,畅通跨境采购供应链,让患者有药可治且有药可选。
3. 建设罕见病国际诊疗机构,提高诊疗能力,方便患者用药及复诊,开展真实世界临床数据应用研究,助力打造国家罕见病临床诊疗中心。
声 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电话:028-64775583,邮箱:kefu@zyc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