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6月首次提出,到2019年4月全面铺开,11座试点城市一致性评价药品联合采购揭开了国家采购的序幕。
第一批“4+7”带量采购带来25个中标品种大幅降价,何时启动第二批?第二批会有哪些“惊喜”?
目前第二轮带量采购已进入筹备期,近日,网上流传出国家医保局关于药品4+7集采扩面企业座谈会纪要,在新一轮带量采购中,所有企业以4+7中标价作为天花板报价,多家中标,平分市场。其中,四个不变,即:带量采购、过评品种、效果协同、操作机制。实现两个改变,即:适度竞争、多家中标,一并强调“契约精神”及“违约责任”。
纪要显示,药品范围仍是第一批中选的25个通用名;参与的地区为除“4+7”城市以及福建河北两省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及地区;参与的企业则是所有此轮开标前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的原研及仿制药生产企业。有了解情况的药企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内容基本准确。此次重要变化之一就在于从过去的“独家中标”到“多家中标”。
7月16日,某医药上市公司销售部经理谢青(化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药企现在应该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将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拿到参与带量采购的‘通行证’。但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已经超过300多个,加上推行区域扩大,第一批通过的25个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在第二轮集采的执行过程中,药品范围的扩充也是药企所期待的。”
多家中标
据流传文件信息,第二轮带量采购的时间表为今年10月前出文件,年底招标,明年开始执行。
“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彻底执行,目前取得的成效十分明显。例如,中选药品的价格降幅显著,仿制药替代原研药进入市场的步伐加快等。”谢青表示:“目前第二轮带量采购的启动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纪要中提到的时间节点是否准确,我个人认为,关键还要看今年8月能否等到相关政策出台。”
近期,行业分析人士已根据目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情况,对第二轮带量采购品种进行猜测。但令人意外的是,此次纪要显示,第二轮仍然拟以第一批中选的25个通用名为范围。
对此,东吴证券研报指出,集采品种范围不扩大,超出市场预期。第一轮集采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产能、价差等,目前医保局态度更加慎重。
不过,招商证券研报则认为,这也反映出第一批带量采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在试点开始仅4个月,就计划全国推广。由于“4+7”城市大概占全国市场的20%~30%,因此,此次采购省份的市场,将占全国的70%左右。对于国内厂家而言,丢标就意味着品种几乎失去市场;原研厂家才有可能经营剩余份额。
纪要显示的覆盖地区,是除“4+7”城市以及福建河北两省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及地区,但实际上福建、河北两省此前已是全国两个非“4+7”城市率先跟标的地区。
此次药品范围仍为第一批中选的25个通用名,但地区包括除4+7城市以及福建河北两省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及地区,企业范围包括所有此轮开标前通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的原研及仿制药生产企业。约定用量包括全部地区公立医院、定点民营医院、军队医院上报用量按一定比例作为约定量。若一家中标给予50%量,两家中标给60%量,三家中标给70%量。
国金医药认为,过去独家的情况下是囚徒困境博弈,药企需要争最低。新方案为保证全国供药稳定可多家中选,出现“复活”机会(最低价企业直接中选后,其余企业若接受也可中选,暂定≤3家),故药企目标变为争最低3名之一。且“量”放大至全国,或实现以量补价。 医改专家魏子柠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将民营医院、军队医院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纳入采购范围,按一定比例上报采购用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了。此次医院上报的用量会参考过往真实采购量,避免约定用量远低于实际。医保部门谈判的权重将进一步增加。 具体时间上,3家或以上的药企中选则标期为2-3年。招商证券研报指出,对于有3家以上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竞价仍将激烈,很可能把底价拼出来。因为如果这次没有中标,未来2-3年都不会有新一轮招标,将直接丢失全国市场。 同时,这也意味着中标后可保持价格2-3年稳定。魏子柠表示,中标企业将从占有市场份额时间、减少工作量等方面得到更多实惠,将有更多时间精力关注企业发展。
谢青指出:“实行多家中标,分出质量层次、平分市场,比前一轮带量采购实行的一家中标,更符合市场竞争需求。这样既可以避免一家独大,产生垄断;也可以规避单一货源产生的风险,使得供货链更加可靠。”
在第二轮带量采购中,市场将被切割分配。第一批4+7带量采购试点的中标企业中,华海、安必生、豪森、扬子江、阿斯利康等7家,以及落标的瀚晖、齐鲁、默沙东、赛诺菲、山德士、海思科等13家企业,都将成为首批下场竞争的主力。但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持续推进,实际上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参与到竞争中。
值得注意的是,4+7带量采购试点落地之后,很多知名药企如诺华、正大天晴、齐鲁制药等,都已经积极降价布局非试点地区市场,价格甚至突破了中选价。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或许也是此次扩大实施区域中,再次引入竞争降价的原因。
持续控费
从第一批“4+7”带量采购议价结果来看,在这11座重点城市所占30%左右全国市场中,药品价格的断崖式下跌:25个中标品种价格平均降幅为52%,最大降幅甚至达96%。
首轮集采的价格降幅空前低,当然,得到的量也有空前的保证。新一轮集采面对一起瓜分的市场,价格还是要向低价看齐。有担忧认为,第二批品种降价幅度是否将更大,市场价格厮杀是否将更为激烈?
兴业证券研报指出:未来企业会逐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并寻求新的应对方案,综合考虑量价关系,因此第二批品种的降价幅度或将略温和化。
谢青也表示:“各省联动的机制下,价格战无法避免。对于大企业来说,政策导向将加速行业整合,是利好的。产量的上升也会促进成本的下降,薄利多销。但是带量采购的承诺销量是否能够落地,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如若在‘量’上掉链子,那么药企不但损失利润还会产生成本倒挂,这是不得不担心的问题。”
第一批“4+7”带量采购降价幅度远超预期之后,如何控制生产成本成为考验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因素。不论是仿制药还是原研药,不管是源头还是供应链,对于药企来说,只能成本降低、质量提高,才能更好应对价格竞争。
此外,由于国家又限定了辅助用药目录以及各省市出的辅助用药名单,这把一大批安全无效的神药打入深渊。据湖北省某三级医院药剂科主任罗刚(化名)介绍,在政策出台以前,医院也是有自己的用药目录的。“以我们医院为例,我们每个月都会统计辅助用药的前10名,调查清楚以后,部分‘名列前茅’的辅助用药会在全院范围内停用一个月。第二次进入停用名单,停用周期会延长至一个季度。第三次进入的停用名单的话,可能就会永久禁用了。”
带量采购改变医药市场格局是大势所趋,持续控费是否真的可以让利给患者还待考量。“带量采购给予了医院对目录内药品的使用权,政策的执行有助于医院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医疗水平和加强院内管理之中。”罗刚表示:“但是药品的价格下降并不一定跟医药费用下降划等号:有限的院内药品品种可能会加重患者外购药品的负担;健康教育缺乏导致疾病不能做到早发现、及时治疗,也会提升医疗费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