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近几年到产地一线调研,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几个小孩或者老人采收了几种药材,拿到位于市县和乡镇的药材收购点来交售,每样药材的数量不多,就是一斤两斤,有的侧更少,仅有2、3两的样子。尤其让人忧虑的是有的药材不是干度不够已经发霉,就是不按等级标准采收,只要叶的,连枝干根茎一起采来,只要地下部分的,连芦头和茎混在一起……总之一句话,现在是数量少了,质量也跟着下来。我也不只一次给收购商建言,说现在价格高了,可以加大力度收购,质量要求也要提高,他们往往是一脸无奈,说价格稍微高点的野生药材本来就很少,若是把收购质量提高,就更收不上来了。
2011年, 我到四川省各地市县去做调研,获得了一些野生品种的市场数据。数据表明,多数野生中药资源逐年急剧萎缩,有的已濒临枯竭。如重楼、白及、金龟莲、珠子参、竹节参、金铁锁、金果榄、马鹿茸、羌活、秦艽、乌灵参(又名雷震子,已极少)等。其中尤为严峻的是重楼,5年前整个四川省产量为450-500吨,而目前下降到150吨。从综合信息来分析,明年的产量还将进一步萎缩。而根据权威消息披露,重楼野生变家种工作多年前就已取得成功,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发现有商品量产生。其他一些品种如白及、川贝母、羌活情况也基本类似,虽然家种已获成功,但并没有产量。
野生中药资源的减少,采药人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也许今天可以多采挖一些,而明天可能采挖不到,造成收入极不稳定。因此,野生中药的生产不能实现规模和规范,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就是数量时多时少,质量时好时坏。另外,我们看到,正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多年以来,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生产基地、药农做了大量努力与合作,野生变家种工作一时半会也没有停止过,但始终未能取得大的、突破性的成绩(个别品种除外)。为什么生产力转化偏弱,其商品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能有效缓解野生品种的资源枯竭呢。问题的根源在于,多数野生药材生产周期长,投入巨大,生产成本高,未来市场的不稳定性,参与者的利益不可控性,是制约野生变家种工作最大的一个瓶颈。当然,长期以来,野生中药资源只计采收成本,不计资源成本,没有体现资源的真正价值,导致恶性循环。所以,要正确对待和认识野生中药资源的价格,不要价格涨了点,就认为不正常了。要重新、科学、合理的评估野生中药资源的价值,放归市场经济。最后,要解决问题根本,就要对症下药,要加快形成野生变家种的反哺机制。体现谁需求,谁投入;实现谁参与,谁受益的实用方针。具体讲,就是企业对某一个野生品种有确实需求,则事先拿出诚意,拿出资金,与政府、科研院所、种植基地、药农合作,这样就形成了利益链和生态链:企业出资,做到资源可控,满足了需求,保证了生产;政府进行扶持,服务了三农,获得了政绩;机构出智慧,研究技术,转让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支撑可持续研究探索;基地药农出力,规模规范按要求发展种植,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几个方面的合力,也促进生产力发挥到极致。
药市随笔(第六篇)—谈品种之金银花与山银花的出路何在
药市随笔(第七篇)—谈品种之三七美丽的故事
药市随笔(第八篇)—中药质量溯源与产业前端问题分析
药市随笔(第十篇)—好孩子是夸赞出来的 好药材是反哺出来的
(本文出自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版权所有,转载请写明出自“中药材天地网”,否则后果自负)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