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茯苓虽身为我国常用四十种大宗品种之一, “身份显赫”,但其价格走势却显羸弱。是什么原因导致茯苓这个“大户”价格难以上行,而随着今年各主产区产新情况逐步明朗,其后市又能否成功逆袭?笔者将从茯苓历史情况及产区现状两部分进行综合分析,探析其行情走势。
图1 茯苓历史价格走势 规格:统片 安徽 单位:元/千克 数据来源:中药材天地网大数据中心
茯苓历史价格走势呈现山峰状震荡变化,茯苓共出现过五次历史价格高点,其中第一次价格高点为A点,茯苓价格达到9元;第二次价格高点为B点,茯苓价格达到8元,第三次价格高点为C点,茯苓价格达到17元;第四次价格高点为D点,茯苓价格达到11元;第五次价格高点为E点,茯苓达到历史最高价格26元。
纵观茯苓历史价格走势,在A点、B点和D点,茯苓价格变动趋势大致相当,且变化幅度较平缓,均是受自身周期规律所致。而C点和E点,茯苓价格变化摆脱了规律的周期性走势,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显著。2003年的非典及2009年药市的牛市行情,推动了茯苓的两次高价行情。
除了几次显而易见的高价行情以外,茯苓整体价格走势不尽人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笔者认为,茯苓的此种价格走势,和以下原因密不可分:
$pager$
1、茯苓产区分布广泛,产量供应充足
茯苓的主产区,大致分为三大区域,大别山产区、湖南产区和云南产区。(1)大别山产区包括安徽的岳西县、霍山县、金寨县及湖北的英山县和罗田县,其中岳西县为重要的茯苓生产、加工集散地。(2)湖南产区主要集中在靖州县,当地茯苓产量较小,主要依靠外地购买鲜货进行加工,当地也是重要的茯苓加工集散中心。(3)云南产区包括云南省的永胜县、永平县、思茅区和楚雄市等地,当地茯苓主要以鲜货形式销往安徽、湖南,干货加工较少。除上述三大产区以外,广西、贵州等地也有茯苓产出。
茯苓三大产区中,除湖南产区主要作为加工集散地外,其余两大产区均为茯苓的产出地。其中,大别山地区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合多种林木生长,为茯苓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生长环境。云南产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覆盖率较高,适合茯苓生长。大别山、云南产区,两地山体众多,气候适宜,可用于种植茯苓的土地广阔,茯苓产量呈既分散又集中的趋势。分散是因为茯苓主要为单个农户自行种植,在广阔山体农户均能种植,产量统计难度大,种植盲目性大,容易造成产销失衡;集中是因为茯苓产量集中供应,供应连续性强。茯苓货源供应充足,行情缺乏需求刺激,上涨压力较大。
2、生长周期短,产能恢复快
茯苓种植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当地农户已进行茯苓种植,但由于技术限制,当时的茯苓种植期为三年。随着种植技术成熟,尤其是近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茯苓生长周期已经缩短为一年,即清明前后种植,当年秋季即可收获,第二年还有部分二批货可挖。茯苓生长周期短,虽可节约资源,解放土地和劳动力,但产能的短期恢复,对茯苓行情而言,则是弊大于利。价高扩种,价低减种,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户的必然选择,故茯苓的高价行情总是难以为继,从茯苓价格走势图可以看出,茯苓高价期维持时间短,高价刺激下的产量很快又将价格拉低。
3、市场关注度低,人气不旺
茯苓作为年用量在16000-18000吨的品种,其生产从业者众多,但其从不是一个高人气的品种。茯苓历史上的五次价格波动,要么是顺应自身发展周期,要么是顺应市场大环境,几乎见不到大户的身影。为什么茯苓缺乏大户眷顾呢?(1)按照茯苓年产量20000吨计算,当前茯苓统丁价格17元左右,全部资金投入达到3.4亿元,资金占用量较大。(2)茯苓夏季容易返潮,且货源仓储需投入巨大的费用。(3)茯苓产量恢复快,这是有目共睹的,一旦拉升价格,产量将会大幅增加,很难有出售的机会。这类品种,精明的商家很少入手,产地、市场多是加工、经营户进行囤积,但个人持货量均不大。
从茯苓历史情况来看,茯苓缺乏支撑,不具备大幅上涨条件;而现茯苓产新已到中后期,受今年大别山产区减产利好预期,茯苓价格反弹。在下篇中,笔者将结合茯苓产区情况,分析茯苓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实现突破。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