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中药材市场萧条因素浅析
无论是家种药材还是野生药材,不管是传统的道地产区还是新起灶炉的规模基地,在药材产新之季的那一幕药商云集、批量吞货的繁荣景象近两年来已是辉煌不再。河南焦作地区的生地销路不畅,亳州药农种植的生地市滞,而看到新起灶炉的甘肃药农为买生地犯难而愁眉苦脸的表情时,我们又目睹众多药商带着忧心忡忡的心情在吞囤数十吨药材尝够酸甜苦辣之后却无利可图的事例,带着困惑的思索,我们去剖析中药材市场萧条的诸多因素:
一、千篇一律的低水平重复基地生产已使部分药材供求严重失衡。
当前,国内中药材生产增长的速度总体严重超过需求的增长速度,中药材生产发展出现了结构性失调,千篇一律的低水平重复生产方式造成多数药材供大于求。国内中药材产业化基地数量在迅猛增长的同时,质量并不能同步提高,尤其是西部省区将中药材产业简单化的视之为一项“短、平、快”项目,在项目论证和实践过程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不具备资金和技术、气候和条件的情况下,一味凭借发财致富或繁荣地方经济的空泛理想化,一个药乡数百上千公顷药材基地的启动仅仅凭借的是一群种苗贩运户的“三寸不烂之舌”,笔者对甘肃境内的某县中药材基地调查发现:药材基地建设普遍存在“二低一高”现象(即低技术、低投入及种苗价格虚高)。以大黄为例,该药虽然是“陇上名药”之一,但境内的铨水型水黄道地产区却局限于陇南地区的武都、西和、礼县一带,该区域内药农种植加工的开片大黄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俏销货,陇东地区家种的大黄虽然仍隶属于铨水型大黄,但因气候、土壤等诸多条件的差异,品质总是难及陇南地区产品而在市场上走货欠畅,然而该区域内有关部门在明知药农为家种大黄苦苦寻找销路已是煎熬了三、五年慢长岁月的情况下,在即缺乏资金、又缺乏技术而难以提高单产品质的情况下,不为药农着想发布销售信息或寻找销路,反而依靠农业部门虚泛的理想预测,又去启动建设一个接一个的万亩所谓无公害大黄基地,在虚高的种子价位上,追加上数十斤磷酸二氢钾用于作基肥,在30度以上的山坡地以传统耕作方式建成的这些药材基地如何实施“无公害”令人感到迷惘和费解,单就直径不足2cm的生地栽子、长度不足15cm甘草种苗等这些种源上的低水平混乱状况,让人不难想象收获季节的那幕劣质药材堆积烂市的镜头。
千篇一律的重复基地建设导致库存积压的突出矛盾已是令业内人士焦虑不安,2000年国内种植面积在67万平方米以上,已是供大于求;而2001年国内种植面积已是接近100万平方米;2002年的种植面积估计在2001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我国加入WTO之后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声势更是浩大,宁夏在拟建中国药谷,甘肃在拟建200万亩的规模化基地,重庆在建设100万亩的药材基地,新疆在建设60万亩的规模化基地,如此浩大的种植面积在定格运营上即使想避却免不了重复品种的生产。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药材市场萧条的被动局面和药农的灾难性打击将不能有效地遏制。库存愈积愈多,市场消化蠕动功能障碍,药商无力吞吐囤货,小贩望而却步,面对着药农不能实现劳动力价值而寂冷萧条的中药材市场,面对着GAP不能有效监控和实施的情形,令人心中油然而生“多了是草”的烂市余悸。
二、失之道地的非道地药材和地方品种在贸易环节存在严重的“占位性病变”。
我们知道,“浙八味”之一的浙白术在市场和药房倍受青睐的初始原因并不是因为“浙八味”的道地名称,而是由于中医用“浙白术”疗疾时,在脾胃病等患者身上体现发挥的“立竿见影”之效果,比较而言,“陕白术”因不具备沁人心脾的香味及“菊花心”等诸多道地特征在市场上不能和浙白术相提并论。然而“陕白术”却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钻到“浙白术”市场的缝隙之中,药材市场、药房、药店遍布的是“陕白术”,医患及调剂人员均在呼吁:“浙白术”那里去了?“辽细辛”那里去了?采购人员在纳闷:道地药材难以找寻。由此可见,“华细辛”、“陕白术”这些非道地药材逆向冲击,纷纷进入流通领域、贸易环节,已是存在严重的“占位性病变”,我们看到数百公顷的水防风基地,在收获之后,不但充斥关防风市场,而且尚要经过不法之徒的熏洗“加工”之后,以党参、桔梗的姿态进入流通领域。某药材集散地一名小贩“加工”销售水防风累计上万千克。如今不法之徒利用非道地药材或地方品种大肆掺杂冒充道地药材已是无孔不入。近几年“南移北挪”的盲目引种已使众多的药材失去道地,市场上那些不苦的黄芩、不香的木香,给道地药材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这些失之道地的非道地药材只因价廉在市场上却能走动畅快,而道地药材只因价格不能与非道地药材抗衡而走动呆滞,进不了药房的格斗柜。据国家药监局对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抽检结果表明:专业市场中药材五成不合格,这说明除了不法之徒故意造假之外,变易品种、混乱品种、地方品种一个劲地往道地药材的市场缝隙中钻。所有这些混乱品种、地方品种、变易品种等非道地药材存在的“占位性病变”损害的不仅是我国道地药材的品牌、而且还严重地阻碍了道地药材的健康发展,毁坏了中医药确切的疗效。中医药界人士面对非道地药材的“占位性病变”,只是摇头兴叹!
三、出口形势的依旧严峻和自身“消化功能”的障碍令人焦虑不安
我国中药材出口形势的被动地位得不到有效的改变,药农、重金属、微生物含量的超标,一直挺不起国药在国际市场上的“脊梁”,在2001年秋季广交会上,中药材出口额在持续下降,出口中药材品种订单实现率不高,中药质量一直是制约其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多项指标难以达到出口要求,在该次药交会上交付订单的鹿衔草就因微生物问题被挡于口岸之内。国内药材基地建设的源头上,相关部门对GAP、无公害等“绿卡”通行证在心理上有所“触动”,但在行动上面对资金技术的匮乏及土壤环境的不宜等诸多无奈,行动十分迟缓,GAP、无公害自然成为满口“空话”,这种源头上失控的被动局面是长期以来中药材走出国门步履维艰的症结所在。
面对国药库存的大量积压、资源的废弃和闲置,更是显得我国中药综合开发的劲头乏力,西部的省市在建设上百万亩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势头迅猛,但境内的精粗细加工能力却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不前。陇中地区党参货源严重积压滞市,但境内对党参进行综合开发的能力却十分低下。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就是中药材基地建设被非专业部门取而代之,但将中药材的用途却局限地抛弃给医药部门,国内中药材综合开发的力度普遍存在滞后状况,用党参为原料开发出的系列饮料市场上有多少品牌?优质品牌的中药饲料加工企业国内有几家?古代鲜凤仙花染指甲的事例,并未给国内企业带来启发;地龙霜治疗糠疹的确切疗效却不能开发为皮肤用药……看着市场走动缓慢、库存积压丰厚和兴起的“中药材基地热”,再回前国际市场看好的“植物药材热”,令人面对“尴尬”感到困惑?
中药材市场如何才能健康有序的运转?中药材基地化生产如何按照道地之品去定格布局?如何才能使国药在国际市场上撑开一片蔚蓝的天空?……所有这些,尚需要官、产、学、研等相关部门共同采取“扶正祛邪”的有效良方,忍受剧痛彻底根除这些“毒瘤”和“症结”。方能使我国中药材生产、运营步入规范。
(张存龙 王润芳)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776
2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