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话说部分“低价”品种
永 信
目前许多品种已大大地低于生产成本,一部分品种价格正朝着成本价方向靠拢。这种升价不意味着大涨价,是一种价格由过低向合理方向移动的一个过程。
1999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中药界炒风浓烈,许多中药材价格严重地背离商品正常价位,过高地虚价。那时益智仁48元、胖大海40元、槟榔18元、草豆蔻20元、吴茱萸65元、小茴香8元、黄连285元,节菖蒲、红花、金银花、桃仁、佛手、山萸肉等无一不在过高价位,在严重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入手者面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
从2000年的下半年开始,这些品种的价格飞流直下,一直跌到生产成本以下,使很多持货者大赔特赔。有的把十几年的积蓄赔的一干二净,“千日打柴一日烧”,有的卖掉了自己的房屋,甚至有的离家出走逃避债务,令人不解的是在2001年至今年年初这段时间,在严酷的事实面前,这些人本应总结经验,悬崖勒马,不再听风就是雨,可叹的是一部分人转不过弯来。
从2000年至今中药价格总体下滑,直线下跌,今天10元入手明天来不及脱手(需求不旺,很难脱手),就降成8元了,没有卖就赔了2元,因为总趋势不景气,是逆势生意。时过境迁,2002年炎热的夏季过去了,秋天来到了,形势有些改观,从2001年中药价格总体下跌一直跌到2002年夏,这段时间相当一部分品种已跌至成本价以下(不是全部)。黄芪从7—8元跌至2.6—3 元,川芎从7—8元跌至3—3.5元,山萸肉从200元降至18元,高良姜从18元跌至4—5元,胖大海从100元跌至5—6元,干姜从6—8元跌至2.5—3.5元,丹皮从11—13元跌至5—6元,白芍从13元跌至1.2—2元,小白芍只有0.6元,独活从5—6元跌至2元。
秋收季节到了,这些严重低于生产成本价的品种,价格如何?走势怎样?需求不足的漫漫长夜究竟有多久?甚为同行关注。
笔者认为:今冬明春,部分低于生产成本的品种,价格会有适度提升,吃货、囤积者风险已经基本上过去了。其原因是:许多品种如,川芎亩产100多千克,产地1.8元,农民第一年育秧,第二年下山移栽,川芎1.8元连工费都亏了。所以说川芎再降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了。山萸肉从采摘到剥皮晾晒,工费都要18元,可现在产地只有15元,工费都赚不回来,就不要说生产成本了。但有一些品种的价格不但不会降,反而会有所上升。最近枸杞(内蒙)从9元升为12—13元就是一个例子。正值枸杞第一批产新时农民不去管理,不去采摘,枸杞价一下涨到成本之上,只有这样枸杞生产才能连续下来。所以,今秋的一些低于成本价的品种,入手的风险没有了,个别的品种甚至还会有适度反弹。如黄芪价为2.6元,连成本都不够,农民将不再去种,种植面积大减,黄芪价格也会抬头。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药材种植面积并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多。其原因去冬今春市场疲软,农民手中药材大部分没有卖出去,药材价格大部分低于成本,农民种药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药材种植面积是近年来最少的一年,这也是少数品种反弹的因素之一。
还有野生品种,特别是北方野生品种,由于封山育林,禁挖、禁采、禁运,产新期市场来货即清,没有存货,一旦采挖结束,用季又来到,北方野生品种价格也会上浮。2002年秋到明春,部分品种价格是一个向上走的趋势,但是,在低成本下反弹指的是一小部分品种,并不是所有品种,相当多数品种在供大于求和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了产新价跌,青黄不接价涨的规律,而是长期保持价格稳定,就象四季不分明一样,产新前后的波动甚微。这是生产者不断认识市场规律,市场不断成熟的结果。
总之,随着用季来临,商机渐渐凸现出来,望商家抓住这个时机,应当注意的是这次低于成本价反弹是在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的反弹,期望值不要过高,以防价格上一平台后销势转缓,脱手又难。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287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