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川贝母,2016年国内药材市场上的明星品种,因其资源的紧缺和不可替代;加上新药典对伪劣品打击,行情连续上行,让众多经营商家赚得盆满钵满。再有2个月左右,又将进入川贝母产新季节,这个明星品种的资源情况如何?未来行情和产业发展趋势如何?以下是我网进行的深度调研。
图1:2017年4月下旬,西藏林芝的川贝母生产基地。
一、川贝母药典来源复杂,极易混淆和掺假
自古以来,中药材在各个时期的文献记载、种植生产、交易流通过程中,会出现多个商品名、药材名和别名等多个名称,同物异名的现象非常普遍。川贝母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其药源现状较为混乱,是目前国内中药材最易混淆和掺假的品种之一。
图2:西藏林芝地区的川贝母种植基地。
2015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从植物分类学角度,将川贝母划分为六个品种“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和瓦布贝母”。相对应的商品名或习称分别为青贝、松贝、炉贝、秦贝、大贝等。
图3:贝母专家曹昌进在西藏川贝母基地调研。
与它们相对应的别名又有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梭砂贝母等。是按贝母的药材名概念收录,以区别于浙贝母、伊贝母、新疆贝母、湖北贝母等习用品。
二、贝母品种的历史变迁,几经周折和调整
2.1 历史变迁,逐步与浙贝母分开
贝母在我国历代本草古籍中均有记载,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列为草部中品;唐代的《新修本草》一书为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的药物典籍。(中药材天地网原创www.zyctd.com)
“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
图4:四川阿坝州野生川贝生长环境。
本书所载只提及植物形态、采收时节,未见具体品种考证;宋代的《图经本草》记载与唐代相似;而明代的《本草纲目》对贝母的记载除释名外亦无品种分类的考证;(中药材天地网原创www.zyctd.com)。直到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才开始将浙贝母与川贝母品种分开阐述。
2.2 药典调整,逐步细化和“扩军”
表1:建国后,历届药典中对川贝母收载情况。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川贝母在进入药典的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丰富的过程。
三、川贝母族谱溯源以及发展现状
根据药典中川贝母的分类,现将目前药典收录的川贝母来源品种进行分别评析。
3.1 暗紫贝母——川贝家族的骄子,野生资源紧缺
图5:暗紫贝母植株标本及商品
暗紫贝母为商品“松贝”的主要来源,目前业界认为其品质最优,货源主销华东、华南,并出口。松贝之名,因过去以四川阿坝州松州为集散地而得名,现名松潘,为四川省历史名城。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部(松潘、若尔盖、马尔康、刷经寺、理县);以及青海东南部(兴海、河南、果洛、班玛)等地。
图6:松潘县——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图据网络)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松贝植株的名称有所不同,所采收的药材商品名称也不相同。一般1-3年,只长一片叶或两片叶,其植株分别称为“单飘带”、“双飘带”,此时采收的川贝则称之为松贝。(中药材天地网原创www.zyctd.com)
受逐年递涨的行情刺激,目前松贝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家种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但当时在阿坝州种出来的川贝个大质劣,形似浙贝,遂萎缩。到目前为止,暗紫贝母的家种工作困难重重,瓶颈明显,难以形成稳定的规模化商品供应。
图7:四川甘松潘县周边所产的松贝,“怀中抱月”特征明显。
3.2 川贝母、甘肃贝母——饮片市场需求坚挺
图8:青贝植株标本及商品
川贝母和甘肃贝母为商品“青贝”的主要来源,川贝母主要产自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资源多生长在海拔3200-4200米之间;甘肃贝母主产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海拔多在3500米左右。
青贝,因其个头大小和价格都适中,对于广大饮片企业和市场而言,性价比高于松贝,近年来,饮片市场需求表现坚挺。
图9:松、青贝商品对比。
3.3梭砂贝母——扮演药厂投料的角色
图10:川贝母商品之一炉贝
梭砂贝母为商品“炉贝”的主要来源,过去因多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旧名“打箭炉”)集散,而得名为炉贝。其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杂多县、囊谦县)和西藏(拉萨市至亚东县)。又因表面一般有棕色斑点,像“虎皮斑”,故称“虎皮贝”。
炉贝,货源主销华北和国内药企。中药材天地网前期曾调研,2016年全国炉贝产量不超过60吨,资源缺口非常明显,价格上涨迅速。
3.4 太白贝母——川贝家族适宜栽培的佳品
图11:贝母专家曹昌进,在太白山太白贝母基地调研。
太白贝母亦称太贝、秦贝,因主产于陕西(秦岭及其以南地区)、甘肃(东南部)、四川(东北部)和湖北(西北部),药用历史悠久。在陕西、甘肃、四川的地方药材标准中均有记载。20世纪70年代,四川等地开始引种太白贝母,由于其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川贝母中适宜家种栽培的佳品。
图12:2017年4月中旬,西藏林芝家种太白贝母已经开花。
自1983年太白贝母野生变家种技术成功,随着太白贝母栽培技术的成熟,目前在重庆、陕西、湖北、甘肃、四川以及西藏林芝等地均有大量种植。但该品生长时间长(5年采挖最佳),当前产区重在发展种植面积,市场供给有限。
图13:太白贝母植株标本
图14:太白贝母商品(图据网络)
3.5 瓦布贝母——川贝家种发展的潜力品种之一
瓦布贝母习惯称为“栽培品”,研究表明其在药效上和化学成分上都不逊色于野生川贝。主产四川西北部(北川、黑水、茂县、松潘),生于海拔2500-3600米处山坡。但在该地区现已很难发现野生瓦布贝母的踪迹,近20年来也鲜有野生瓦布贝母资源报道。
作为川贝的近缘种,瓦布贝母因其鳞茎个体大,似蒜,又被称为“蒜贝”,于1962年在阿坝州瓦钵梁子乡发现并命名。
经检测,其成分与药典收载的川贝母其它品种十分接近且含量较高,同时较其它品种易成活、生长快,产量高,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家种川贝母的潜力品种。
四、川贝母产业发展现状,资源堪忧市场混乱
4.1 川贝母需求坚挺,市场潜力巨大
川贝母为临床常用的名贵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肺热燥咳,阴虚劳嗽等症候。目前以川贝母为组成成分的中成药数量多达200
种以上,如蛇胆川贝口服液、川贝琵琶糖浆、川贝雪梨膏等中成药均已成为广大市民居家常备的良药之一。
近年来,贝母市场需求表现坚挺,年需求量数千吨;但正品川贝可供给量,常年只有200吨左右,供需缺口十分明显。
图15:常见川贝母掺伪现象及鉴别方法(图据网络)。
这也给以次充优、以假乱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当前的川贝市场掺假,多用小平贝或小浙贝替代。伪品的流通量,甚至超过正品量,市场十分混乱!
4.2野生资源加速递减,价格连年上涨
图16:川贝母历史价格走势逐年上涨。
川贝母自2010年行情突破千元大关后,在高价刺激下,农户积极采挖野生资源,资源加速枯竭。传统川贝母来源主要品种中的卷叶贝母、甘肃岷贝母、梭砂贝母在商品中已属少见。目前,它们都以川贝母的名义,被列入《野生药物资源保护条例》的2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药材之一。
此外,年年高价导致产区山民年年提前进山采挖贝母,本该在每年7月底8月初才能采挖的贝母,2016年甚至提前到6月底7月初就产新。
表2:2017年5月10日,荷花池市场川贝行情。
由于人工栽培和抚育尚未持续产业化发展壮大,现有川贝仍旧依靠野生为主,家种为辅来满足市场需求。如此过度提前采挖川贝,必然会导致川贝种子不能完全成熟,严重影响了后代有性繁殖成活率。恶性循环下去,野生川贝的资源将越来越少,部分产区甚至有物种灭绝的可能。
五、川贝母的未来,行情继续走高产业加速向精细化
5.1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行情,都将呈上行态势
图17:5月10日,荷花池市场待售的各种规格川贝。
在走访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的过程中,相关商家均表示:目前川贝母货源紧缺,大货不宜组织。该品离产新还有约2月时间,根据天地网数据分析,结合现在市场情况,我们认为该品种在产新后,行情仍将继续走高。
从长期趋势看,川贝母家种生产瓶颈尚待全面突破,其商品价格也趋于持续上行。
5.2 川贝母订单式精细化生产,成必然趋势
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涨幅过大,药农盲目扩种,许多品种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部分品种甚至已经烂市。而药农对市场预警反应力弱,扩种热情不减,多个药材品种新货一上市,市场面临“去产能”压力,价格调整无可避免;加上部分不良药商恶意炒作、囤货积压,传统的中药材市场的流动性正在相对减弱。
图18:青海互助县林川乡川贝下种情况
在这种背景下,近年在业界已经共识“掌握中药材产地资源,就能把控产业源头优势!”作为贵细类药材的川贝母,产地资源基地化以及与农户种植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和需求方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式精细化种植模式,降低农户种植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同时也保障收益。
5.3 川贝家族细分市场,即将成型
川贝专家曹昌进先生认为:
笔者通过此次调研发现,传统川贝母商品必然会更加渠道分明,相应的川贝母产业也将随之更加细化。川贝家族的松贝、青贝、炉贝、太白贝和瓦布贝母等品种,将逐渐按其不同商品属性和需求方被分列出来,各据一方市场。
(文中部分图片和数据,由天地网贝母智库专家、四川康乐医药曹昌进及荣泰药业黄开荣提供,特致谢意!)
上期回顾:《重磅》第15期:中医执业放开,传统医馆面临生死诀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