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作为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之一,具有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 痰、消肿等功效,传统习用的远志为野生品; 而随着野生远志的人工驯化及大面积种植,现有商品远志药材资源来源为多年生野生品和2~3年生栽培品。根据初加工是否去木心,将远志药材分为远志筒、远志棍、远志肉等3个商品类型,目前市场流通的商品类型主要以远志筒为主,远志棍次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安全性关注度的提高,关于中药材污染黄曲霉毒素的报道逐渐增多。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化学结构相似的代谢产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 AFB1) 毒性最强,同时污染普遍,属于I类致癌物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对2017年国家中药饮片质量专项抽验结果显示,远志药材黄曲霉毒素不合格率达到7.1%。也有报道显示对远志、制远志、蜜远志检验黄曲霉毒素,总检出率为48%,不合格率达12%。黄曲霉毒素污染率已经成为制约远志药品安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远志产地初加工过程工序多、耗时长,又是导致远志发生霉变而污染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原因。

一、远志产地初加工霉变情况
目前,远志产地初加工主要集中在栽培品产区,野生远志产区没有大规模的产地初加工能力,多将鲜远志运输至栽培品产区进行初加工处理。野生远志筒和栽培品远志筒初加工流程主要的区别在于采挖季节、临时贮藏、集中运输、等工艺环节以及加工消耗时间的差异;不同来源的远志肉和远志棍的初加工流程基本没有差异。根据日常远志药材霉变的情况,发现远志筒霉变显著高于远志棍和远志肉,这说明在产地初加工中远志筒是远志药材霉变最常见的商品; 各类野生品远志霉变均较栽培品常见,发现远志筒、远志棍、远志肉的野生品霉变均高于栽培品。在产地初加工过程不同环节中,仓储期最易发现远志筒霉变且病发部位位于筒内壁; 堆捂期和临时贮藏期发现远志霉变的情况次之,且病发部位位于远志外表皮; 其他加工环节发现远志霉变的情况较少。
二、温度与远志筒初加工霉变的关系
经统计,远志筒在临时贮藏期、堆捂期、晾晒初期的侵染感病用时随着温度的增高而缩短;临时贮藏期的远志在15~20℃之间被侵染感病用时骤然缩短,堆捂期和晾晒初期的远志在10~15℃之间被侵染感病用时骤然缩短;当温度在20℃以上远志被侵染感病用时下降趋势逐步减弱。说明15~20℃的温度是远志药材在产地初加工环节中被侵染感病的敏感温度,且温度高于20℃时有利于远志药材被侵染感病。

三、湿度与远志筒初加工霉变的关系
经统计,在同一湿度条件下,堆捂期、晾晒初期的远志初比临时贮藏期初次被侵染感病用时较短;在湿度85%时,堆捂期、晾晒初期的远志筒和临时贮藏期初次被侵染感病用时差异较明显。这表明堆捂期和筒晾期是容易被侵染感病的初加工环节,湿度85%为远志自然被侵染感病的易感湿度。
药用植物的病害流行规律与其他作物病害基本一致,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取决于寄主、病原及环境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
关系,对于多年生药用植物,该地区的感病寄主和相应的病原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环境因素常常是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所以环境温度、湿度均影响黄曲霉的病发与流行,满足温度20℃以上、湿度85 %左右是远志黄曲霉病的发生与流行的主要条件。
远志野生品被黄曲霉侵染现象比栽培品更为严重,其直接原因是野生品多在夏季进行初加工,多雨炎热的气候刚好利于黄曲霉的生长,而栽培品多在秋冬季进行初加工,干冷的气候不利于黄曲霉的生长; 此外,野生品完成一个完整的初加工流程所消耗的时间高于栽培品,也加大了被黄曲霉侵染的概率。在远志药材不同商品中,远志筒的霉变现象较远志棍、远志肉更为严重,且病发在远志筒内壁,这是由于远志筒产地加工需要除去木心,在除去木心的过程中,为黄曲霉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而狭长的远志筒不利空气流通,内壁作为新的创伤口成为远志水分流失的主要通道,筒内形成相对密闭独立的环境,为黄曲霉侵染和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远志筒在堆捂期、仓储期内发生霉变现象的情况多于其他加工环节,由于加工前鲜远志先经过晾晒至皮部稍皱,再堆捂发汗,堆捂这一加工环节会提高远志的温度和湿度,容易使得部分外表皮损坏的远志被霉菌从伤口处侵染形成肉眼已可见的霉落,堆捂期感染霉菌的远志成为病原菌的来源,极大的增加了其他远志被病菌侵染的机率。而在仓储期内筒内壁发生霉变,多因远志抽筒时病原菌已经空气流通进入筒内并附着在内壁,加工户未能将远志筒晾晒至安全含水量,筒内的湿度较大且利于霉菌生长,因此未完全干燥的远志筒在存放期就会出现霉变现象。众多研究也表明不同的仓储方式对农产品及中药材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一般病害流行的防治途径有杜绝病害来源、切断病害传播途径、破坏病害生长的环境等。黄曲霉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中,可通过水和空气进行快速传播,通过隔离病菌源头、切断传播途径来减少远志黄曲霉病发生与流行并不现实。因此,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温度和湿度( 药材含水量) 环境成为远志药材初加工黄曲霉防治的首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