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以陇药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六大产业”中的重点产业。本文在分析我省中药材产业生产技术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目前,有二十多个县(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主要分布在定西、陇南及河西部分地区。2013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30万亩,居全国首位;产量88万吨,产值约66亿元;其中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红)芪、甘草、大黄和有竞争优势的柴胡、板蓝根等品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已有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礼县大黄、西和半夏、靖远枸杞等16个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以陇药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作为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这是富民兴陇的科学决策。但是,虽然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中药材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总体上看目前还处在自然发展的状态,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一些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产业效益远没有发挥出来。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滞后,优良新品种缺乏。
由于中药材育种工作长期未纳入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计划,所以新品种选育工作严重滞后。在传统栽培区,缺乏专门的药材种子生产机构,品种系统选育、提纯复壮工作不到位,造成品种严重混杂退化。目前,中药材种子均来自于农民自繁自育或市场购买的混杂种子,生产的种子来源不确定,种性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发芽率、成苗率无法保证,播种量大小不定。此外,即使科研单位已选育出了新品种,但由于经费不足,缺乏应有的宣传推广力度,致使良种种植面积小、市场占有率低。
二是种子、种苗生产体系不完善,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缺乏专业的中药材种子繁育和规模化育苗机构,种子、种苗生产基本采用“自繁自育”方式,呈“多、散、小”的状态。生产过程中沿袭传统垦荒育苗方式,配套技术不系统,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育苗成本过高,种苗质量参差不齐,产量产值偏低。如:当归生产过程中,农户为了降低抽薹率采用的育苗方式是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高山垦荒后育苗,导致植被破坏严重,且种苗质量和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很难保证种苗保质保量供应。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的种子,既没有质量标准,也没有有关部门的鉴定,甚至有劣质种子充斥市场,导致种子、种苗市场混乱,药材产量、质量受到影响。
三是规范化(GAP)种植基地建设滞后,田间管理粗放。
由于农户文化水平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所限,加之专业培训不系统,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生产过程中组织化程度低、种植分散,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滞后。田间生产管理粗放,缺乏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加之过量和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导致农残超标及品质下降。
四是缺乏行之有效的产地初加工及贮运防虫防霉技术规程,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
2011年4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变性的草药》,曝光甘肃省陇西县用硫磺熏制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药品管理法》之第四十九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劣药,使用硫磺熏蒸,应按劣药论处。”但到目前为止,我省仍然缺乏适宜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防虫防霉防腐及安全贮运的行之有效方法和技术规程,不规范的加工严重影响道地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五是缺乏专项科研经费持续支持,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与近几年国家和省上对农业投资大幅增加相比,对中药材的科技投入十分有限,一些生产技术难题长期未能解决,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应用程度较低。同时,专门从事中药材栽培、育种、加工和新药研发的高级人才奇缺,基层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进程缓慢,总体上无力支撑产业向高层次提升。
$pager$
二、建立完善四大生产体系,助推陇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进行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是提高中药材品质,引领产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药材传统种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建立完善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生产体系、规范化种植研发体系、产地初加工技术及质量监管体系和科学化种植技术推广培训体系,是提升甘肃中药材品质、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更是中药材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
一是建立完善种子、种苗标准生产体系——种道地中药材。
设立专项,引进筛选优良种质资源,建立规范的种质资源圃、品种选育圃,加快品种选育步伐,争取在3-5年时间能选出一批优质高产的中药材新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种子生产技术标准。开展现代化育苗技术和设施化育苗体系研究;完善大田育苗体系,使中药材育苗技术逐步走向标准化。创新集成种子、种苗生产体系,探索“科研机构+种子企业”或“科研机构+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运行模式,通过土地流转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使种子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种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
二是建立完善规范化种植(GAP)研发体系——产绿色中药材。
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投入力度,聚集专门人才,建立创新团队,强力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集成、组装和配套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的相关技术,攻克技术难点,制定出台标准操作规程(SOP),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种植基地,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制定甘肃省中药材种植环境标准、种质资源标准、栽培标准、采收加工标准,全面实现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化。研发生产专用肥,实施配方施肥;病虫防治重点采用农业、生物、物理方法,进行统防统治;加强投入品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安全适度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得使用任何膨大剂及违禁农药。鼓励和引导国内外大型中药制药企业通过“公司+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建立道地和大宗药材种植基地,实现集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
三是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出品牌中药材。
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和规范化种植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到农户家”。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进行科普宣传,切实提高种植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建立一支技术推广队伍,从而达到“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农业科技“传、帮、带”技术推广培训体系,增强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以优质名贵品牌产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四是建立完善产地初加工技术和质量监管体系——售放心中药材。
重点开展当归、党参、黄芪等甘肃道地药材产地机械(设施)脱水、精选分切、微波杀虫灭霉、真空包装、适温贮运等产地规范化初加工、贮藏贮运技术和设备研发,研究制订《甘肃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良好作业规范(GMP)》,建立健全质量与卫生安全自主性管理制度,提高我省道地药材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作者系省政协委员、农工委副主任、研究员)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