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2013年2月3日,腊月廿三,农历小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定西市渭源县山区农村考察时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早日改变贫困面貌!”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实现减贫目标,是本届政府立下的“军令状”。
就在当年,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1236”扶贫攻坚行动,吹响了全省实现整体脱贫目标的集结号。
定西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定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地区。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无雨常年旱,偶尔有雨便成灾。这里年降水量仅有380㎜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1500㎜以上。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清陕甘总督左宗棠“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奏折,“苦甲天下”曾是定西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定西人民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夯实了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基础,使定西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99年,全市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8年定西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定西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步入了跨越式发展新的征程。
然而,定西毕竟山大沟深,十年九旱,靠什么如期实现整体脱贫?
近几年来,定西市通渭县,探索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发展路子,从缺粮大县巨变为粮食自给有余,从绝对贫困巨变为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创造了扶贫开发的“通渭模式”。
一项农技的推广,改变了祖祖辈辈的传统耕作模式
老百姓说:给大田铺地膜,这可是咱种田人在庄稼地里的一场革命哩!
初春时节,高原上的定西仍然寒风凛冽。沿着崎岖逶迤的山间公路,探访千万大山深处的通渭农村,使人感觉不到天气的寒冷。这里到处是白色的川,白色的山,银装素裹,浩浩荡荡。
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
通渭全境山大沟深,植被稀少,干旱缺水,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处于大旱大灾、小旱小灾、年年受灾、年年抗旱的恶性循环中,致使粮食生产和种植效益低而不稳,农业基础上的相关产业开发受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民间有“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的说法。干旱成为该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障碍。
通渭县从2005年开始,进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试种。2007年,该县遭遇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和秋季的严重雹灾,造成大面积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所试种的1.73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625公斤。从此,全膜种植的玉米被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
从2008年开始,通渭县借助省上大力扶持旱作农业技术的大好机遇,加大以秋覆膜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到2013年,全膜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以秋覆膜为主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涵盖了全县的旱川区、山台地和梯田地,粮食产量稳步增加,由2007年的14.4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41.5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2009年以来,先后四年被国务院、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曾经缺水缺粮的贫困大县,一跃成为产粮大县,曾经吃穿没保障的农民群众史无前例的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pager$
旱作农业的一次革命
站在海拔2700米的马营镇牛营大山上俯瞰,山腰上层层梯田,旱川里垄垄田畴,在雪野般白色的世界里,点缀着深色的点块,白色的是白地膜,深色的是黑地膜和灰瓦屋顶的村庄,构成了一幅浩大的围棋棋局,耸立于大地,接连于天际。
扶贫攻坚不就是一盘很大的围棋吗?黑白之间的博弈,就是人类向恶劣的大自然和贫困抗争的推演。
襄南乡的东坪、文堡、祁庄、王岔4个村,打破地界,整合耕地资源,整体推进全膜种植。乡党委书记陈耀辉在砚台山顶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覆膜耕地说:“这一片的覆膜面积达3万多亩,这里的群众覆膜种植的积极性很高,都是乡上统一规划,村里大户带头,干部和农技人员指导技术、配送农资,农民互助组互相帮忙,去年封冻之前实现了全覆膜。”
东坪村孙家坪社38岁的农民孙爱红,是当地有名的地膜粮食种植大户。在他家院场里,黄橙橙的玉米棒垛子犹如山岭矗立,堂屋墙壁上挂满了奖牌证章:“全国种粮大户”、“全膜玉米种植大户”、“中华农业农科教基金农技推广奖”……他告诉我们:“覆膜技术可好哩,种啥都行,耐旱、耐寒、耐雹、保墒,产量收益有保证,真是‘铁杆庄稼’,也是农业种植上的一次革命。”
人勤春早。在前往李店乡旗杆岭的路上,从川地到山顶,车行百里,走不尽黑白相间的地膜,望不尽桃花红麦苗绿。
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雪已经消融,将山川洗刷得一片亮白。五月初,记者又来到这大山深处,驻足田间地头,农民们在修复大风掀起的地膜,膜下蔓延着绿色,嫩芽探头探脑。祁嘴村村主任杨向功充满信心地说:“今年还是丰收年!”
一个产业的崛起,带动了千千万万的农户养殖经营
企业老板说:从个体分散到规模化,开拓了畜草产业的广阔市场空间。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全县粮食大幅增产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玉米秸秆。如何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使之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通渭县开始探索循环农业方面的尝试,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现代旱作循环农业新路子。
粮草丰盛奠定畜牧业发展基础
县农业局副局长王斌介绍说:“地膜种植,实现了粮、草双丰。县上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围绕粮草发展后续产业,以种促养,以养带种。从2009年开始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五年内建成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0个、发展养牛专业村100个、培育10头以上养牛大户1000户、建成1个万头肉牛养殖场。2009年当年,全县就发展养牛重点村50个3000户。通过青贮氨化饲料加工技术就地转化秸秆,使秸秆利用率达到60%以上,初步形成依靠种植业发展养殖业、依托养殖业带动种植业、以种植养殖培育加工业、以加工业为龙头带动种养加的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链。”
得益于“全省牛羊养殖重点扶持县”项目,通渭县围绕打造旱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县目标,将玉米秸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经济优势,把草畜产业作为战略升级产业,走“一家一户小规模、千家万户大群体”种草养畜和专业养殖村、养殖企业相结合的路子。
王金丽,是李家店乡李家店村村民。2004年之前,她在新疆干拾棉花等务工事,开阔了眼界,积攒了一点原始积累。2005年,她开始回家发展养殖业。从养奶牛开始,她先后搞肉牛育肥和种羊扩繁养殖。现在,她办起了通渭县金丽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里养牛48头,都是新品种,其中安格斯牛11头,西蒙达尔牛37头。她的合作社既给社员分红,又辐射村里一些农户发展养殖,还通过消费农民的玉米及秸秆带动农民增收。由于她的带动作用发挥好,省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她全省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创业成功女性”荣誉称号。“从个体分散养殖到规模化经营,开拓了畜草产业的广阔市场空间。我就是想在这个空间里带动老百姓致富,给农村妇女做个干事创业的榜样!”王金丽道出了她的金色梦想。
李家店乡党委书记田耀宏以独特的视角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普及所带来的效益是综合的,目前已经在农村初步显现的是种植效益和养殖效益。同时,全膜玉米种植单产的提高,为种植林果、药材、蔬菜和发展养殖腾出空间,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也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还因为种植时令、田间管理、收获时段的特殊性,调整农村强壮劳动力打“时间差”,在大田空闲时节外出务工赚上工资性收入。
在通渭,几乎所有新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主,都有着像王金丽一样的经历,他们遍布全县城乡,或为种养大户,或为种养家庭农场主,或为种养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发起人,或为扶贫资金互助协会发起人,或在工业集中区兴建加工厂……
$pager$
畜草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张金平的通渭县恒芮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以合作社主导、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群众化参与、产业化服务的“投羊还羔”模式,已带动1500户农户养殖上万只小尾寒羊。现在,他的合作社已经建起三个规模化发展的养殖场,并在通渭县草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工建设30万只肉羊屠宰精加工生产线和通渭县畜禽交易市场项目。王金平还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为顾问,引进世界先进模式、树立产业提升理念、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策划搞集养殖、加工、贸易等为一体的工程技术研发。
在距离襄南乡政府所在地马家店不足一公里的金海达养殖场,有好几排圈舍,圈舍里安装有电暖设施。已经73岁的老人刘进昌是这里的饲养员,老人手握扫帚慢悠悠说:“这个养殖厂现在有牛20多头、羊100多只,日常喂养牲口、卫生打扫、看门等工作主要靠我和另外一个64岁的老人做。”两个老人的吃住由养殖场提供,一年人均能挣1万元的工资。
据统计,截至2014年4月底,通渭县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种植大户136家、养殖大户1.42万家,家庭农场4个,种植合作178个、养殖合作社78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养殖龙头企业5户,流转土地22.45万亩、占总承包地的12.2%.
县农牧局局长陈鹏鸣说:通渭的种养业已经有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规模为方向、以种养加工为立体式复合式的新型经营体系特征,与中央提倡的农业新型经营体系改革相一致。
算一笔大小账,解开了纠纠结结的脱贫致富难题
基层干部说:面向市场精打细算加巧干,扶贫攻坚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坚持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核心产业,努力构建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设施规模养殖为方向、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发展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增加农民产业收入,进一步夯实产业扶贫基础。”
农业开发的“加法”和“乘法”
通渭县的干部群众都在精心地算一笔账。在厘清了发展思路之后,在确定了近远期目标之后,这笔账是如此地清晰。
先看群众算小账,算的是加法。
马营镇华川村刘西老人掐指算来,全家3口人,共8亩多地,去年种了4亩地膜洋芋,2亩地膜蚕豆,2亩地膜玉米,除去留够家用,洋芋卖了4000多元,蚕豆卖了1000多元,玉米卖了1000多元,种植业所得共计6000多元。利用山草和秸秆养牛2头,每年可出栏1头商品牛,收益6000多元。种养两项收益达到13000元,人均4300左右。
再看县上算大账,算的是乘法。
县委书记令续鹏如数家珍。全县40.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183万亩,每年稳定地膜种植90万亩,在正常年景下全县粮食产量可达41.5万吨。其中80万亩的玉米可产秸秆160万吨,这些秸秆可满足32万头牛或者160万只羊的饲草。去年来,县上把双联行动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重大战略机遇,以规划引领推进贫困村全面发展,提出对村对户的精准化思路:结合打造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种养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施“双十”工程,即户均种植全膜玉米10亩、养羊10只以上;着重培育多元富民产业,以双联惠农贷款为支撑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以办实事解难题为关键增强服务贫困群众发展信心,以争取社会帮扶为牵引激发内生动力,引领一家一户脱贫致富。2013年全县人均纯收入3788.6元。随着旱作循环农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扶贫攻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在通渭县采访,处处感受到干部群众研究谋划发展旱作循环农业的氛围,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以地膜覆盖为基点的旱作循环农业技术,才是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使农业增效,确保农民增收,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唯一出路。
李家店乡驻祁咀村村干部祁宏林说:老百姓对地膜种植已经接受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马营镇华川村驻村干部杨永康说: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核心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面向市场精打细算加巧干,从一项革命性新技术、一种优良品种推广,到开展修道路、建梯田,推地膜种植,促养殖加工,扶贫攻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记者赵全福 通讯员张全有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