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她是吉林的骄傲。几千年来,她被称为百草之王,位居“东北三宝”之首。在吉林东部,她的产业曾是很多县市的经济支柱。
她又是吉林的痛。多年前,因为多种原因,她价格的非理性下滑导致产业一路滑坡,种植面积日益萎缩,从业者致富艰难。
她就是被吉林人寄予厚望的人参。尽管产量分别占全国和世界的85%和70%,可吉林人参产业一度步履维艰,发展缓慢。人参产业何时能再现“王者风范”, 走上快速振兴之路,人们一直期待着。
“把人参产业上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高度。” 201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省先后出台《关于振兴人参产业的意见》、《吉林省人参管理办法》、《吉林省人参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0—2020年人参产业发展长远规划》。有方向、有目标、有规划、有政策、有措施,全力振兴人参产业,这是吉林人参发展的最强音。
这是一次产业的“全面振兴”——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几年来,我省人参“脱胎换骨”,向着绿色人参、科技人参、效益人参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进;
这是一次产业的“全面升级”——
全省上下合力兴参,逐渐实现人参产业的种植之变、应用之变、主体之变、市场之变、科技之变和富民之变,人参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宝”。
看看这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2013年,吉林人参鲜货每公斤均价达到175元,比上一年增长1倍多,为历史最高值;全省人参业产值实现290亿元,同比增长42%,比2009年增长5倍多;人参行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26个,人参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吉林人参产业再次发力,人参之花精彩绽放。
从“伐林栽参”到“生态栽参”, 从“小打小闹”到“做大做强”,人参产业实现了种植之变和主体之变,正全力向绿色人参产业昂首迈进
人参种植是产业源头,也是推进转型升级的基础和保障。“由于过去主要以林地栽参为主,受到林地资源、价格因素等限制,人参生产局限于一家一户和小规模分散种植特点。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和企业、市场的双向带动下,人参种植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转变。”说到人参种植,省农委副主任刘丰艳告诉记者,为解决伐林种参带来的资源枯竭等问题,从2009年开始, 我省大力推广非林地栽参和林下参种植,在全省建设20个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抚松、集安等6个人参产业园区,引进企业投入80亿元开展人参精深加工。
集安是我国边条参惟一产区,也是我省人参主产区之一,具有400多年人参栽培历史。走进集安益盛汉参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只见参叶碧绿,参花红艳,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人参清香。公司负责人介绍,非林地种植人参6年为一个生长周期,但前期需要4年时间对土壤进行改良。为了实现绿色种植,益盛公司专门研发了人参专用有机肥,建成了年生产能力1万吨的有机肥厂和年生产能力3000吨的微生物液肥车间。目前,种植区域覆盖集安市4个乡镇、7个村,种植面积达3100多亩,今后计划每年种植2000亩,5年后,种植总面积将达到1.2万亩。
“非林地人参种植完全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山林得以休养。这是人参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所有的非林地参,均按照GAP标准种植,实现了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和集约化,这为我省人参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刘丰艳说,到2015年,全省人参业将实现产值400亿元,人参产品将普遍达到绿色、有机标准。
$pager$
从“土办法”到“高科技”,从“药房”跨进“厨房”,人参产业实现了科技之变和应用之变,而这正成为我省人参产业的核心动力
人参是我国中药材资源宝库中的瑰宝,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挖掘出人参的这些潜在价值?我省科研部门和相关企业费尽思量。
“以前经营人参,只是简单的包装和加工,基本上卖的是原参。现在我们成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科研队伍,每年都要推出十几种新产品。”康美新开河有限公司经理李学军说,经过几年专研,康美新开河已生产出超微参粉、人参饮片、药品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
“科技才是人参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加大创新力度,才能使人参产业更具活力。” 刘丰艳说,几年来,我省组建人参研究院,开展人参科研,联合27个省内外人参企业、科教单位组建国家人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项目70余项,研发总经费超过3亿元……人参产业彻底改变了过去“土办法”,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业。
应用高科技就要向多领域进军,可人参不能进入食品,一直困扰并成为制约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现药食同源?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以来,在我省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下,2012年国家批准人工种植人参进入新资源食品。“这是加速人参产业腾飞的一个支点。”李学军说,人参实现药食同源,为人参应用打开了一扇窗,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全世界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国内外迅速增长的保健品市场中人参将成为领军者。2013年底,康美新开河成立了食品公司,目前已申报14个新资源食品项目。
从“药房”跨进“厨房”,一字之差,却挺起了我省人参产业发展的新脊梁。短短一年多时间,我省制订了人参食品通用标准,研发出人参蔬果酵素、蜜片、酒、糖、茶、米等食品500余种。人参产业正在崭新的领域,全力推进。
从“分散经营”到“集团拓展”,从“原料销售”到“品牌战略”,我省人参产业实现市场和品牌之变,为效益人参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
为做大做强人参产业,近年来,我省良策频出,从推广非林地栽参到规模、规范种植,从一家一户到建立协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我省人参产业发展一步一个脚印。
“人参产业发展的目的就是让参农富裕。”刘丰艳说,随着市场的发展,人参产业已不适应参农分散经营模式,只有通过建立协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把分散的种参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销售,不仅能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能提高了人参品质,增加种植效益。几年来,我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人参种植的组织化程度。
走进集安市泰盛参业有限公司的人参种植基地,只见近百名村民正在参地里除草。基地负责人朱贵林告诉记者,基地共有人参种植面积1100亩,土地都是附近榆林镇朱仙村村民的。2008年,公司承包村民的非林地,采取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方式种植人参。目前,全村有60名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并在基地打工,每名村民仅打工的收入就超过5万元。而由于全村村民采取了“集团作战”的方式,朱仙村人参基地已成为泰盛参业的拳头产品,经常吸引一些国内外的大企业来洽谈项目。2013年,基地产鲜参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利润500万元。
种植上的“集团作战”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与此同时,我省开始实施品牌上的“集团作战”, 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产业重要带动力量,加大人参品牌整合力度,全力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刘丰艳告诉记者,截至2014年7月,全省已评定“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生产企业27户,品牌产品达到92种,并探索建立品牌产品专卖和连锁营销模式,已在长春、济南、香港等开设了5个专卖店。2012年,“长白山人参”证明商标被认定为吉林省“著名商标”,及时申报了马德里联盟82个成员国和10个特定国的“长白山人参”国际商标注册。
又到收获季节,吉林人参产业将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石巍 曹梦南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