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
中药材天地网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对抗疟疾的青蒿素举世瞩目。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该新闻在近期各类媒体平台被国人持续刷屏,事件饱受舆论争议。
青蒿素和中医药的联系确实非常紧密,但是它的研发过程与传统的中药“煎煮熬”完全不同,研究人员是参照古今医书的记载和民间用方,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对数千份植物提取物通过动物筛选,再从中分离、鉴定其中抗疟有效成分,最后找到近十种抗疟有效单体,最终让青蒿素脱颖而出。科学解读青蒿素的发现,它遵循了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生产工艺的制药流程,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临床试验中也全部使用了双盲法,这和传统方法有很大区别。
摒弃成见 避免固步自封
青蒿素的发现,其实是中药材的科学化研究,但即便在中医药圈内,对中西药的界限也时有争论,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良性发展。无论是现代医学工作者,或是中医药学者,都有人认为用化学的方法进行提取后的中药,就不是中药了。最初,笔者也持相同观点。这种成见的“界限观”实际上极易导致固步自封。实际上,以天然产物去提取药品并非中药的专利,现代医学中有很多药物本来就来自于植物,如达菲、阿司匹林、*等。
中药发展强兴之路应多元化
传统的中药发展不应闭门造车,僵化发展,把中西药完全隔离开这种观点本身就不科学,也不利于中医药学良性科学的发展。中药发展应是多元化。一个药是否有效,应该用临床数据说话,这样才能让病人信服,获得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的认可。例如,我国青蒿资源丰富,容易提取到单体。但对于某些动物试验有效或民间长期使用的中草药,可能无法提取到有效单体,这时可以用成分明确、含量相对稳定的复方制剂进行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中医药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笔者认为,应真正理解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进行完善,提高工艺,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有效性和一致性。此外,在保护优质的经典中药的同时,望国家和地方出台更多激励政策,从而提升国内药企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动力。这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强兴之路。
此次屠呦呦教授获得的“诺奖”,并非是一个要为谁“正名”的奖项。在中药研发中,现代的方法和传统的线索结合还不是很充分,还需多元化发展。此外在药物原料来源、药效机理、靶向原理等方面,我国的药物研发长期缺乏循证依据,增大了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难度。国人在面对诸如上述中药发展现状的同时,更应该摒弃成见,为中药发展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