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中药资源普查从最初的组建工作队伍到野外调查、内业整理,以及后续大数据的分析使用,提供专业信息,各项工作环环相扣,严谨细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数”说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
6.9亿元国家财政投入。
6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
1.2万多人参加。
1个中心平台。
65个监测站、807个监测点。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07个县开展。
15万多块样地。
1.2万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
150多万张照片。
50多万份标本实物。
40多个疑似新种被发现。
50多位知名专家,先后修订14版,撰写50多万字,最后形成14册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
据了解,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922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的1/3;在全国20个省份建设了28个繁育基地,初步具备了种子种苗繁育生产能力和社会化专业服务的能力;在四川和海南建设了两个种质资源库,已收集保存种质资源5000多份;在初步建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中,部分省级中心和监测站已经面向政府和社会提供中药材产量、质量、价格等方面的服务。
管理机构体系初步建成
据介绍,中药资源管理涉及诸多部门,但在普查试点开始之初,却面临省级层面管理主体缺失问题。这是因为,原来曾经承担过行业管理任务的各级国有药材公司,随着企业转型不再具有行业管理职能。通过4年试点,已探索明确了“局省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明确了“行政和技术”两线并行的组织模式。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和县三级试点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从国家到地方有了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相关工作的抓手,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全面实施在组织管理方面积累了经验。
在国家层面,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试点工作,协调与各试点省(区、市)的相关工作。技术层面成立了由各试点省(区、市)技术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和顾问组,目前主要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具体负责协调试点的相关技术工作。在省级层面,各省(区、市)按照“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联合林业、农业等多部门跨领域整合资源,成立了省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中24个省级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为组长),并在中医药主管部门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本地区的试点工作。同时,积极吸纳医药卫生、农业、林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省级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省级层面技术工作。
普查技术方法体系建立
此前,中药资源普查没有专门的技术标准。试点工作中,在传统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吸纳现代技术,编研出版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中药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手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8项),填补了中药资源领域没有调查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空白;研究开发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手段、管理方式、成果服务方式的转变;引入了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码摄影技术等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未用到的现代技术方法,基本建立了组织实施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技术方法体系。
此外,调查结果作为中药资源评估和决策的依据,为政府部门开展中药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如2014年基本药物生产信息情况调查(中药饮片及原材料),中药注册管理中的中药资源评估和对策研究,新版《中国药典》药材样品采集分析等。
现代中药材资源科学方法建立
由于各级国有药材公司早已转型,开展中药资源普查面临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问题。经过4年试点,积极吸纳医药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资源普查工作中,组建普查队伍,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目前已培育出一支从事中药资源工作的专业队伍,其中参加普查的人员有1.2万余人,共涉及31个省份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400多个,企业100多家。
参加普查试点工作的相关单位通过承担普查任务,更加重视中药资源相关学科的发展,配备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支持青年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展与中药资源学科建设的相关工作。部分普查技术骨干成为了学科带头人,并在普查过程中找到了科研方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项目的资助。通过培训和野外工作,锻炼培养了一批从事中药资源工作的硕博士。此外,还组织编制了《中药资源学》等系列教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实提高相关教学工作。
第四次中药材普查流程图: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