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日前,记者在省农业厅农经处采访时了解到,近两个月来,上海茶业公司、福建安溪八马等地知名茶企业纷纷和贵州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除了看好贵州茶的优良品质、强劲的后发优势、即将打造为国内绿茶面积最大的省区等利好因素外,省外企业频频伸出“橄榄枝”主动寻求合作,究竟还发现了什么“迷人风景”?
茶,不仅仅用来喝
很快,记者从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的介绍中和合作协议书里,找到了一个相同答案——“茶衍生品”。
“茶叶浑身是宝!”贵州黔风生态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明涛曾在湄潭的茶园里,看到几个福建人大量收茶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茶叶吸附能力强,人家拿回去做茶叶保健枕。这件事对明涛触动很深:“为什么在我们眼里不值钱的东西,到别人手里却变成了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值得我们贵州茶企业深思和借鉴。”
“品种单一,是制约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其实沿着茶的路,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并形成产业链,比如茶产品的深度加工,茶多酚、茶籽油、原生态食品、泡茶专用水等等。”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上海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了他们眼中黔茶经济的市场空白点。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开迅也谈到:“目前全省虽然有40多个县在发展茶业,但都只限于‘茶叶基地建设’和‘茶叶加工企业’两个方面,没有延伸其产业链条。像茶叶能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茶蛋白、茶皂素等物质,这些提取物都可大量用于药品、保健品生产。”
远在北京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副主任申屠国方,通过连续五年举办的茶博会,对贵州绿茶也给予高度关注:“今后五年,茶博会的主题都定为‘茶产业的科技创新’,这是全国茶产业、也是贵州茶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贵州茶应该利用自己原生态的优势,不断创新、研发,延伸到日用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去,不要停留在原始状态!”
趁“需”而入
寻找多元化的消费空间
当我们看到时下最具消费潜力的年轻人挤爆大大小小的珍珠奶茶店时;当我们看到立顿红茶拥有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成为时尚茶品牌时;当我们看到超市货架上,巧克力、花生等种类繁多的小吃都频频打上“抹茶”标签时;当我们听闻省外炒茶师能拿到上万元的月薪时……坐拥如此优厚茶资源的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取灵感,思考如何做大“黔茶经济”。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国内茶叶消费的增量主要集中在名优茶、茶饮料和茶食品上,其中,2008年我国的茶饮料消费量达到了1000万吨。由此不难看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改变着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方式,茶,既可以是一种慢速消费品,也可以是一种快速消费品,而且亟待平民化。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本地茶企业都表示,在保护传统制茶工艺的同时,要用产业化、规模化的思路来生产和经营茶叶,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要加强茶叶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形成包括茶叶、食品、保健品和生活日用品在内的产品链条,使没有喝茶习惯的消费者也成为茶叶消费对象,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而且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已经开始有贵州人在填补这些市场空白——
贵州文化人、紫砂壶收藏家张万明借紫砂壶为载体,请宜兴紫砂高级工艺师刘志明先生制壶、陶刻大师寇丹先生绘图陶刻,将甲秀楼、梵净山等贵州十二景呈现在紫砂壶上,不仅再现贵州民族风情,也为中国紫砂壶文化添上了属于贵州的一笔;
南明区青云路的一家茶楼,通过近两年的不断创新摸索,开发了茶汁蒸鱼、丹枞笋烧肉等四五百种茶菜,一道道飘着绿茶清香的茶菜,组成了别有韵味的“茶宴”;
湄潭县欲打造占地5平方公里的绿色产业工业园区,通过贴息等优惠政策,引进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企业或项目,为发展茶产业链搭建平台;
湄潭当地一些茶企业,已经陆续开发茶籽油、茶多酚等项目……
我们期待,贵州茶产业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眼光,与现代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相结合,使茶经济不断增长、茶产业不断发展、茶文化事业空前繁荣。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591
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