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种植是关键
一些中药材生产存在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影响了中药材品质
近日,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医师陈家功发现,一些号称来自甘肃岷县的当归,外观上明显粗大,也没有多大药效。这种当归在人工种植过程中,使用了一种生长调节剂,一两年就可长出来,而传统种植的当归需要长5年以上。
当归是中医常用的补血、活血散寒药,当归身偏于补血,当归尾偏于活血。产于甘肃岷县的当归,被称为秦归,是公认的地道药材。
麦冬使用生长调节剂后,单产可以从3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党参使用生长调节剂后,单产量增加1倍。产量增加了,但有效成分普遍降低,有的降低一半甚至更多,药效可想而知。
种植是中药材行业的“第一车间”。目前我国中药材种植技术相对还较落后,经营管理较为粗放,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也有损中医药的声誉。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薛健说,中药材种植像一般农作物一样会受到病虫草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农药。因此,药材中有农药检出并不意外,使用农药不可怕,可怕的是滥用农药。
中药存在农药残留,一方面是药材生长过程中从环境摄入的,另一方面是农药不合理使用造成的。黄芪、当归、党参等药材常发麻口病,潜藏在土壤中的线虫先是咬破根部的表皮组织,细菌侵入后根部开始腐烂,导致减产甚至绝产。为了杀灭害虫,有的农民就大量喷施农药。
薛健分析,滥用农药包括错误的农药品种、过多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使用时间和收获时间相隔太近。每一种农药的作用机理和防治效果都有针对性,如果选错药,不但不能防治病虫害,反而增加了生物抗性,白花钱还使残留无端增加。目前国家已经禁止了多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使用,销售的多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但是,如果使用时间距离收获期太近,药物没来得及降解,也同样会引起残留超标。
中药材农药残留问题与限量标准不太完善也有关系。中药标准最权威的就是《中国药典》,5年一版不断修订,目前用的是2015年版。薛健介绍,中国药典、绿色中药标准中,只规定了10余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和5种重金属及黄曲霉素的测定及限量标准。
《中医药法》规定,国家鼓励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提高中药材质量。
作为中药大国,我国不断规范中药材种植。《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制修订120种中药材国家标准;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这些举措将有助于中药材质量整体提升。
道地药材不能“移植”
各地有各地的道地药材,不能互相代替。道地药材拿到别的地方种就变样,质量不行,效果也不行
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民间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常言道:“好土生好苗”。每味道地药材根据其性味不同,都有道地产区。中药药性形成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方出产的药材,质量会有差异。
道地药材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黄芪的道地产区在山西浑源。如果种植在黄河以南,鞭竿芪就变成了鸡爪芪(鸡爪状)。药材不只是形状改变,有效成分含量也不一样。最新版《中国药典》规定,黄芪总皂苷含量不得低于0.04%,浑源黄芪皂苷的含量在0.16%以上,最高可能达到0.38%。
年过九旬的国医大师金世元长期从事中药工作,对道地药材颇有研究。他说,各地有各地的道地药材,不能互相代替。道地药材拿到别的地方种就变样,质量不行,效果也不行。
我国500余种常用中药材中,大约300种已经实现了人工种植。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中药材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799.17万亩。从野生到种植,不少中药材走出道地产区,实现“南药北种”或“西药东栽”。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产区发生被动变迁,道地产区被所谓的新兴产区取代。尽管部分品种药材产量很高,但药材的合格率未能明显提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中药材有其固有的严格的生长环境,不能违背植物生长规律。”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肖永庆说,药材栽培的地理、气候环境与道地产区差别越大,中药材的质量差别就越大。其主要原因是,生长期不足而靠过度田间管理来“加速”药材的生长。有的地方为了满足药品标准对药材成分定性、定量的要求,改变植物基因而进行“定向培植”,以提高特定成分的含量。以丹参为例,经过特殊培养的丹参,丹参酮Ⅱ含量很高,但这种丹参已不是中药材意义上的丹参,只能称为提取物原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说,国家正在组织编制中药材尤其是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建议以“有序、有效、安全”为方针,优化全国中药材生产布局,鼓励在道地产区和主产区优先发展道地优质药材,限制中药材盲目引种。
目前,农业农村部拟制订《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引导建设一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加力推进中药产业发展,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种子是质量的源头
中药材种质退化、种子种苗质量较差等问题,不利于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江西进贤县的3位农民联手办公司,承包土地700亩,播种了防风和黑柴胡,本想好好赚一笔,谁知播种后不发芽,种子公司承诺的发芽率为80%,实际只有10%。经该县法院判决,种子公司赔了租地损失费和种子款。
黄璐琦指出,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监管体系不严,不少药农利益难以保障。目前,中药材种质退化、种子种苗质量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种好苗好药材好,种子是中药质量的源头。长期以来,中药材的种子种苗多处于“就地采收—就地留种—就地再栽培”的原始循环状态,“只种不选,只选不育”,加之受种源不清、环境条件等影响,无法保证中药材稳定的生长性能和药用性能。多年生黄芪、甘草的发芽率仅在60%左右。阳春砂为多年生植物,如果不及时筛选提纯,易造成种质退化。
三七在北方安家、虫草在大田引种、黄连在平原栽培……道地品种在区域间的引种过程中出现混杂、退化现象,导致种子种苗与药材品质下降。野生种质资源在遗传上存在明显的多样性,不同的种群甚至个体,外观性状、化学成分含量等具有较大差异,以致产量与质量不稳定。目前,我国中药材种子管理处于边缘地带,呈现种质混杂、种源混乱的状态。
与农作物品种相比,我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作显得滞后。我国人工栽培药材中约150种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前期已有研究,但已培育出优良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药材不超过10种。只有解决源头问题,才能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药材产量,保证生产优质中药材。
在国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永看来,目前市场上交易的中药材种子有不少处在无包装、无标识和无使用说明状态。种子真假难辨,优劣不清,质量管理意识淡薄,质量控制技术手段缺乏。全国具有专业中药材种子种苗资质的企业不超过20家,能够正常经营的更是寥寥无几。中药材种业需要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规范化种业经营,改善行业现状。
长期以来,中药材一直被当作一般农作物进行种植,但与农作物管理体系相比远远落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种子法》第九十三条规定:“草种、烟草种、中药材种、食用菌菌种的种质资源管理和选育、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参照本法执行。”至此,中药材种子才被纳入种子法管理的范畴。
黄璐琦建议,应尽快建立中药材种子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以《种子法》为核心,形成一个包括《种子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专门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源头上把好中药质量关。
黄璐琦说,种苗基原纯正、遗传性状优良是生产高品质药材的根本保障。加大对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行业标准,构建全国一体化的中药材种子种苗供应保障平台,确保优质种源持续稳定供应,将是未来中药材种业的重要任务。
原标题:人民日报探问中药材质量(中) | 道地药材贵在“地道”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