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记者 邹俊川
6月20日,在三台县花园镇周边,麦冬采收刚过,村民正在麦冬地里忙碌除草浇水,在水渠的两边,一大片绿油油的麦冬正吐露新芽。然而,许多村民告诉记者,他们今年的麦冬种植面积比去年明显减少了。
作为三台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涪城麦冬”品牌已声名远播。多年来,三台县一直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试图做强做大这一优势产业。但今年,药农们的表情却显得有些纠结: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麦冬价格跌了一半,干货麦冬降到了五六十元一公斤。
价格“过山车”让农户“伤不起”
在三台县花园镇镇江村,村民李明建正在地里除草。“今年水果子在三千斤左右,烘干后大约有六七百斤,一亩地能卖一万四五。”这个看上去“不算低”的收入,却让李明建直叹气:“比去年低了一半啊!去年一公斤最高卖到120元,今年就只能卖五六十元了。”
在花园镇及周边多个乡镇,麦冬一直是当地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自2006年“涪城麦冬”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来,麦冬的身价更是不断攀升。2009年,干货价格每公斤20元左右,2010年达到40元,而在2011年更是冲上高点,最高时每公斤在120元以上。
“麦冬涨价,在于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马逾英介绍,目前以麦冬为原料的产品已逾百种,麦冬药膳和保健饮料也在大力开发,远销西欧、北美、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四川麦冬占全国麦冬出口总量的90%,而土质好、灌溉条件好的三台县,成为了麦冬生产基地及交易中心。
2011年爆发的麦冬价格、亩纯收入近万元的利润,让许多农户尝到了甜头。三台涪城麦冬协会党支部书记王体才介绍,去年,三台全县的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量增加了1000多吨。其他地区的跟风而上,也使今年麦冬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不少。
可实际收入却让村民大伤脑筋。除了价格下跌外,种、收麦冬不能用机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工成本上涨又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以前请人二三十块一天,现在一天五六十都嫌少。”去年,花园镇涪城村村民陈秀华家的8亩多麦冬,光劳务费就花了1万多。
花园镇镇江村村委会主任刘云茂算了笔账,除去人工、资源成本,今年一亩麦冬的净利润只剩三四千块钱。在他周围,打算减少种植面积的农户已不在少数。
提升产业化水平或可解麦冬之困
一条以麦冬为原料、逐步完善的产业链,或将改变这一局面。
2011年,通过招商引资,一位浙江企业家投资上千万元,在花园镇建起一座烘烤厂。“花上十几个小时就能把麦冬烘干。”改变了花园镇“麦冬靠晒”的传统局面。九道烘烤工序,也让麦冬的烘干质量有了保证,“公司赚了钱,农民也轻松了不少。”
还有人开始对麦冬进行初加工,提高附加值。在花园镇上的一家小型麦冬加工厂里,工人正忙着把麦冬切成薄片。老板杨洪锋说,这些切片麦冬主要销往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切片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经过这一道工序,麦冬能卖到一百多一公斤呢。”杨洪锋笑盈盈地说。
即便是最传统的麦冬种植也开始探索“循环农业”路径。在花园镇涪城村村主任张万友家,一百多头猪为沼气池提供原料。去年他家在6亩多地里间种麦冬和玉米,尽管行情看跌,每亩纯利润仍有6千多,比其他农户高出一两千。“玉米拿来喂猪,猪粪用来制沼气,沼渣当肥料,这样种出来的麦冬肥大粒多、无病虫害、品相好,价格也卖得俏。”
此外,为推动标准化麦冬种植,花园镇还在营城村建立了100亩麦冬种植立体农业,在镇江村建设了100亩现代农业GAP示范基地。“我们还在推动麦冬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以后麦冬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都将记录在案。”三台“涪城麦冬”协会理事长杨运东透露,一个总投资达2亿元的麦冬深加工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落地中。
没有定价权价格易遭中间商“操盘”
“麦冬成为了花园镇周边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杨运东告诉记者,由于三台的麦冬主要药物成分含量高,不少客商索性长期驻扎花园镇收购。除了中药企业的采购人员,还有来自全国十八个中药材交易市场的批发商,“他们的需求量很大,一般都上百吨。”
但一位长期驻扎的河北省安国市客商却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收购时特别谨慎。“去年收购价过高,我们有些亏损,所以今年不敢大量进货了。”“过山车”般的价格,也让一些多年从事麦冬收购的商家直喊“看不懂”,虽然去年他们也预计到今年的麦冬价格肯定走低,但跌了一半还是“有些意外”。
不过,王体才认为,去年的麦冬价格被推高是特殊情况,今年的价格更趋于理性。
“去年热钱的涌入,造成了麦冬价格非理性上涨。”据绵阳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邓昌国观察,去年,全国所有的中药材行情都看涨,麦冬尤其如此,“显然有热钱涌入麦冬行业。”
面对今年有些低迷的行情和更为谨慎的市场,另一部分客商却在积极压价,大量收购。一位行内人士透露,到目前,本地农户手中便基本无存货,“货都到了中间商手中。”外地市场需要的麦冬,只能从这些中间商手中购买。
“麦冬价格的大幅异常波动,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种植户没有定价权,最终被价格波动损害。”邓昌国认为,当前农户在麦冬种植过程中仍然“追涨杀跌”,信息不对称始终让药农很难把好市场的“脉”。
编后:
三台麦冬在质量上无可挑剔,在定价上却没有发言权。收购商提价,种植户就兴高采烈,收购商压价,种植户就只能自认倒霉。如何提升药农在麦冬市场上的话语权,是确保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通过转型升级,对麦冬进行深加工,提升麦冬的产业化水平和附加值,是三台麦冬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摆脱价格掌控、争取市场话语权的必由之路。虽然这样努力还刚刚起步,但我们看到了希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 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