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虽是盛夏多雨七月天,也并非中草药生长的最佳时节,进入群山葱茏、流水清澈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牛大场镇山坡地头,但见太子参、头花参、何首乌等药苗修剪有致,清新扑面,药农耕作其间,好一幅田园仙景惹人醉。
施秉县委书记彭世平、县长敖琼的讲解让记者大吃一惊,这个仅有十几万人口的偏远小县,太子参的年产量竟占全国一半以上,中药材品种30多个,其中三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中药材种植规模7万多亩,种植区域覆盖本地及周边区域农户总计近4万户,年交易量超过3000吨,交易额达上亿元,拥有专业合作组织23个,医药企业10家,成为赫赫有名的中国太子参之乡和西南药城。而施秉,只是贵州农民“发药财”实现脱贫摘帽的一个缩影和生动实践。
贵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特征兼具,是全国最适宜中药材种植中心区域之一。该省又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专家分析,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消除贫困希望在山、潜力在山、出路在山,而产业是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区域、贫困群体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最有效载体。来自贵州省扶贫办的统计显示,“十一五”以来,该省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亿多元,实施中药材扶贫项目500多个,发展种植面积120多万亩,覆盖了200多个乡镇、600多个村、近7万户农户。扶持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建设了一批中药材扶贫产业基地,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品牌,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围绕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万亩、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实现项目区药农人均增收2000元,人均拥有一亩药园,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中药材产业长廊,加快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中药材市场体系等目标,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向记者解读了以下实现路径和举措:即重点发展22个主打中药材品种,确保产业覆盖50%的贫困乡镇、70%的贫困村和80%的贫困人口;建设38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每年以50万亩的速度在37个重点县围绕重点品种建设一批上万亩连片规范化种植基地,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0%来自中药材产业;建设3-5个区域性交易市场,在20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建设一批简单交易市场;采取“药林结合、药草结合、药粮结合”等有效模式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效益;着力破解资金瓶颈障碍,积极探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新模式、新办法,最大限度拉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探索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中华工商时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28-6560886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 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