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南都插图:陈婷
“2010年,销售1.6个亿;2011年,12个亿;2012年,50亿。”这是国内虫草巨头青海春天的公开资料所显示的数据。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相关企业在上游加速攻城略地,也捧热了素有“软黄金”之称的虫草的零售市场。去年,内地上市的上等冬虫夏草价格已达每千克88.8万元;30年间,我国虫草价格上涨了约7000倍。
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国内生产冬虫夏草的药品、保健品企业已经达180余家。包括青海春天、同仁堂、康美药业、奇正藏药、太极集团等企业,在产业链上游开始争抢地盘。而虫草市场长期混战,也给消费者选购带来了麻烦。日前,青海春天旗下“极草”这个销售呈几何式增长的产品,虽然短短三四年间迅速成长为虫草行业的绝对领军企业,但也因生产资质、产品身份是否造假、销售经营是否需要药品经营许可证等问题,引发了一些质疑。而在3月25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青海春天总设计师张雪峰坦言,在急剧扩张的背后,行业确实存在竞争乱象,但这只是虫草产业“成长的烦恼”,最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原草和高效利用加工产品之间的竞争。
虫草、极草们的营销奇迹
数据显示,由于人口增加、气候变化和采集强度过大,与30年前相比,我国虫草资源已陷入“越少越贵、越贵越挖、越挖越少”的恶性循环,其中12个样地虫草平均产量只有过去的9.94%,部分样地资源量不足30年前的2%。市场上虫草数量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供求关系紧张导致价格急速上涨。
因虫草价格和消费需求双重拉动,虫草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与传统虫草企业单纯走量的经营模式不同,青海春天在虫草方面,在高科技高效利用上进行了深度研发。”青海春天总设计师张雪峰称。
2010年,冬虫夏草纯粉片的发明人张雪峰,把科研成果“极草”推向了市场。张雪峰称,自己当年向股东大会作汇报时,把极草受到市场基本认可的年限,预估为三年。
然而令张雪峰始料未及的是,极草2010年正式销售的头一年,销售额便冲到了1 .6亿元。“有了第一批消费者口碑效应和销售回款支撑,极草销售额实现了几何级数式扩张。2011年,极草产品销售额突破12亿元,2012年更是达到了50亿元。”
“极草在商业和科研两方面获得的成功被当做案例进入了大学的讲堂,也成为了同行和营销专家们分析与效仿的对象。”张雪峰坦言,产品的成功给自己和极草带来了各种荣耀,张雪峰两度被评为中国自主创新领军人物,极草也被业界专家评价为“冬虫夏草高效利用的革命性创新者”,认为其对珍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
但是,走向成功的青海春天,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遭遇到严重的网络负面消息攻击,其中不乏黑公关和水军的身影。
质疑背后的博弈
2012年,作为虫草产业界的龙头品牌,伴随极草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和虫草市场的升温,质疑声也开始相伴而生。其中最多的质疑是有关极草“中药饮片”的身份。
“很多业界质疑,都是质疑者所谓的合理想象。你比如说,极草被国家批准为"中药饮片",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九条和第十条的相关规定,企业依法申请并通过审核获得国家颁发的生产中药饮片的系列法律资质,具有药品G M P证书、药品生产许可证。这些证件均明确标注生产范围包括中药饮片,而且极草产品严格依据冬虫夏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生产。”青海春天总设计师张雪峰称,“极草·5X冬虫夏草”是完全按照国内各项法律生产、销售的合法产品。但当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后,“有人就质疑咱们极草这个中药饮片是否需要药品经营许可证。可实际上,根据国家药监局的公开信息可以得知,对于天麻、冬虫夏草等品种,目前可无须领取药品经营许可证。这在2011年9月就早有定论。如果正本清源,虫草鹿茸等滋补保健品种,广泛在商场、超市等非药品柜台销售,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已形成传统销售方式,更早是在200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监管理局就出文对此作了相关批示。”
张雪峰告诉南都记者,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国内消费者开始理性消费,对产品质量和宣传导向非常重视,但往往有认识误区,以为枪就应该打“出头鸟”,市场开始出现一些畸形的质疑声音,知名企业也容易躺着中枪。
虫草市场呼吁理性有序竞争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冬虫夏草价格的暴升,构成对虫草资源灭绝性的采挖,虫草首要产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建议尽快由国家相关部门联合拟定冬虫夏草物种的维护法令。
“在营销终端环节,也需要各大虫草企业进行理性有序的竞争。而从政策层面看,需要健全虫草产业链的法规制度。”食品与保健行业分析师铁犁告诉南都记者,因为缺乏统一的标准,在冬虫夏草的交易过程中,购买者往往“懵懂消费”,不少销售商甚至用地蚕、白僵蚕等伪品来冒充正品的冬虫夏草。
据张雪峰介绍,对于混乱的虫草市场,不少产区也出台了相关法规,如作为冬虫夏草最大产地的青海省,在借鉴了标杆性企业青海春天的“极草·5X”系列产品生产标准后,对虫草产品从成分、加工办法和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并于2010年12月率先颁布《冬虫夏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但依然无法对大量存在于市面的原草销售进行监管和规范,整个冬虫夏草市场仍亟待国家出台统一严格的质量标准。
$pager$
[政策解读]
2005年
国务院法制办下发了国法函〔2005〕59号,明确了在商场、超市等非药品经营单位销售尚未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人参、鹿茸等滋补保健类中药材的,不需要领取《药品经营许可证》。2006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国食药监市【2006】78号文件,给出同样明确的答复。
2011年1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中药饮片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批发零售中药饮片必须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GSP证书》。但此规定主要是针对普通中药饮片的管理。
2012年8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首次对以冬虫夏草作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进行严格规范,明确了冬虫夏草已经属于“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范畴内,目前经营冬虫夏草品种可无须办理药品经营许可。同时欲重点扶持产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虫草保健食品企业。
[对话青海春天总设计师张雪峰]
创新路上多风雨,不可怕
“创新本来就是有计划地淘汰落后的东西。所以在创新路上多一些磨难也很正常。”张雪峰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感慨道,“虽然早有预料,却从来没想过会面临如此之多莫须有的罪名和别有用心的抹黑。在科研上突破冬虫夏草高效利用之路,我们从来没有觉得难,但在付诸市场实践中,企业可能会遭受太多的不公,创新的路太难了,挫折多,但我觉得并不可怕,反而更加证明了我们道路的正确,高速增长就是最好的结果。”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们在运营过程中感觉最难处理的事情是什么?
张雪峰:我常常会接到许多陌生来电,一些真假难辨的记者、公务人员、打假人士,打着“合作”的旗号前来欺瞒哄骗,稍不如意便实施各种各样的敲诈勒索,甚至还有一些人会冒充消费者来假造腹泻等不良反应去主管部门无理取闹,借名产品存在问题,实为故意抹黑,这让我们非常受困扰,很影响工作和心情,我们只能依靠政府和法律来解决这些麻烦。我希望借用1915年凯迪拉克著名的广告文案:“出人头地的代价”中的一段话,“市场需要理性有序的竞争,时间会给予创新一个公正无私的裁判。”实际上高速增长的销售额已经给出了结论。
南都:长期以来,在商场、超市等非药品柜台销售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滋补保健类中药材、中药饮片较为普遍。你们遇到什么样的质疑?
张雪峰:在国务院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管理文件出台、执行时期,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的称谓很多情况下在通用,因此全国各区域对上述两个管理政策的解读与执行并不一致,很多地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滋补品管理上,仍然执行无须办理药品经营许可的原则。但在需要办理相应手续的地区,我们还是会按照当地的政策依法办理相应资质手续。
正是因为如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才于2011年9月通过网站中“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专题,重申滋补保健类中药品种目前可无须办理药品经营许可。
南都:不少舆论对经营天麻、冬虫夏草等品种是否需要领取《药品经营许可证》也出现争议,你怎么看?
张雪峰:这方面其实没有争议。作为中药饮片、也是滋补保健品的生产企业,我们的首要原则就是遵守国家对此类产品的各项管理法规,依据各地区药监及工商的要求,办理相关经营手续。而且,我们也相信,在在不久的将来,对这类品种的管理原则就会进一步明确和统一。
南都记者 侯睿之 实习生 苏喻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