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甘肃省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有着中药材基因库之称。有关中药材的各类荣誉、“头衔”也是越来越多:“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县。如今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产自甘肃的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大黄、甘草都是业内追捧的好药材。然而,如此丰厚的资源优势,却并未给甘肃带来突出的经济优势。长期以来,甘肃主要依靠原药材的种植、销售与饮片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化程度低,抱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依稀可见。
身为药材大省,甘肃还需冷静反思:如何借势发展?反观周边省份,宁夏枸杞相关产品十分丰富,青海的冬虫夏草也是声名远扬,我们有什么可以拿出手?
药材资源优势突出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中药材品种资源丰富,质地优良。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中药资源2540种,其中植物类2251种,动物类241种,矿物类48种。目前人工种植药材已有350余种,分布面积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200余种。
目前,我省的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到250万亩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左右,产量约53万吨。有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六大类药材占全国同类品种产量的90%、60%、50%、50%、25%、65%。除板蓝根以外,其他五个品种的出口量占全国80%以上。岷县当归、陇西黄芪、礼县大黄、渭源白条党参、西河半夏等多个品种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甘肃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人工种植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多项中药材地方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加工进行了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初步建立起中药材标准体系,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9个。截至2010年底,全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61户,资产总额83.09亿元,从业人员1.2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0.42亿元,工业增加值17.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3.58亿元。
道地药材品质维护迫在眉睫
“虽说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但真正掌握在我们手里的优势并不多,也只有‘种植’这一张牌。如果连种植优势都丧失了,又何谈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呢?”7月13日,兰州复兴厚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吕承洋不无遗憾地说。
作为国内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甘肃亦难摆脱国内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硫超标”、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问题的困扰。对此,经常在各地收购药材,从事饮片加工的“80后”企业家吕承洋深有感触。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普遍较好,相比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作物,种植中药材繁荣收益会高出许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很高。经常是,同一块地里接连数年种同一种药材,不倒茬种植带来的危害就是病虫害增多,从而埋下农药残留等隐患,进而影响到药材品质。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硫磺熏制。在中药材存储中,硫熏防虫原是传统方法。但现在中药材“过度、超量、多次的熏硫”,已直接威胁中药材的安全。经过硫熏后的中药材色泽鲜亮,外观好看。吕承洋告诉记者,在甘肃,无硫当归的储藏也就六个多月。而在温度稍高的其他地方,当归极容易产生霉变,相当一部分的外地药商都会选择硫熏药材。除此之外,农民在中药材种植中也存在抢价格早上市的现象,如原本两年生的党参,价格好一年就采挖销售。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中药材的品质,长期下去势必会损害到我省道地药材的生产优势。
采访中,我省一些医药界人士普遍认为,需迫切保护好道地药材的种植优势,当地政府与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与扶持力度,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安全种植意识。监管部门也应大力整顿药品生产、加工不法行为,对硫超标药材、重金属超标药材、农药残留药材进行严厉打击。
$pager$
本地药企艰难之中求突破
甘肃拥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生长环境,也有充足的市场成长空间,然而省内的大多药企发展却难尽如人意。
位于省会兰州的黄河中药材市场是全国17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而今,这个国家级的专业市场已是“门可罗雀”,难见往日繁华。
7月19日,记者来到安宁堡附近,只见新建成的市场展馆高大、整洁,但前来谈生意、买卖药材的药商却很少。“生意淡得很,越搬越远,越搬越没人气了!现在偶尔来个客人也是小买卖。最常见的是老百姓,有的来找一两味药材,有的直接是来买食材的,回家煮汤、煲粥用……”该市场内一药材经销商李老板感慨地说。而在十多年前,当时位于七里河黄河大桥北端的黄河药市可是名副其实的西北药材集散地之一,外地一些大药商也会来这里采购,每日进进出出送货的大卡车川流不息。从当初的七里河黄河北桥头,到后来的制配厂大院,再到如今的莫高大道,经过几次搬迁的黄河药市在管理模式上也是几度变迁——由市场化走向公司化。
一组数据对比,尤为直观。2003年,该市场的年营业额达2.4亿元,而2012年的营业额仅有600万元,中药材经营规模缩减明显。负责管理黄河药市的甘肃众友药业集团中药饮片业务负责人雒元琴告诉记者,以前是市场化管理,没有准入限制。农民自带药材来市场就可以买卖。后期随着对药品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实施,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抬高,限制了很大一部分经营户,而且相当一部分经营品种不再允许进入市场销售。同时,药材经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有点像是“坐商”,等在市场里就有生意上门,而今很多药材经销商主动出击,更像是“行商”。业务员会直接与药厂、医院、连锁药店等用药机构洽谈、竞标,减少了中间环节,不再经过专业市场。加之,兰州黄河药市本身远离我省中药材主产地,市场数次搬迁后交通不便、商气受损。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饮片生产企业、制药企业的状况也是“小、弱、散”,除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奇正藏药、独一味等少数几家医药企业外,多数企业处于低水平、低效益和重复生产状态。全省医药工业总量小,缺乏产业规模和有市场影响力的主导品种,未形成核心企业带动的强势产业群,无法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竞争。
依赖原材料输出产品附加值低
近些年,甘肃中药材资源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从种植到加工都颇有起色,发展速度也很快。尽管在药品生产企业中,甘肃有了“佛慈”、“奇正藏药”、“独一味”这样的优质企业,但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依旧严重。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型企业大肆崛起的当下,甘肃还需用好资源优势,创造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人家是在做肯德基、麦当劳,而我们还只是在种洋芋。除了低价输出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甘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应大有做为。这不仅需要企业家有眼光、有实力,更需要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全力扶持,切实帮助企业成长。”吕承洋说。
$pager$
近日,记者走访省市食药监、卫生等部门了解到,当前,省内各地中药材种植多是传统方式,专业化程度不高,单个地区规模不大。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研发创新不足,产能低下,流通、信息渠道不畅,综合竞争力不高等。和庞大的原料市场存在很大差距,甘肃中药加工企业每年仅消耗5%左右的总量,绝大多数被当作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而95%左右的甘肃药材经过四川、安徽等地专业市场后流入生产、销售企业。以省会兰州为例,2012年全市中药材生产企业年产值约为20亿元左右,药品批发企业总销售额约100亿元,零售企业总销售额约13亿元。产品的增值部分交给了外地,而处于产业链末端的甘肃仅仅获得了基本的原始价值。
对此,兰州复兴厚等药企已开始尝试产品的转型升级,并联合湖南中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尝试中药成份提取技术,研发超微免煎饮片等新型产品,省内还有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用中药材生产保健品、化妆品等。业内人士呼吁,甘肃要发展中药材产业,须尽快摆脱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单纯依靠粗放式发展的模式,才能摆脱规模大、产值低的窘境,才能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用好自然优势做长产业链
面对我省中药材产业规模大、产值低的现状,如何才能做大做强,进而实现富民兴陇?
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丁永辉认为,首先需要做的是保持党参、黄芪、当归等甘肃五大道地中药材的品质优势。“维护好中药材品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丁永辉说,如果连主产品种的品质优势都保不住,那产业发展将是“空中楼阁”。在陇西、岷县等药材主产区,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生产方式。在这种千家万户的耕作方式下,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方式的难度较大,制约了道地药材的品质维护,硫超标、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现状程度不同存在,给监管执法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在定西、陇西等地,已有企业与农民合作,尝试开展以“公司 农户”模式的订单式农业,引导农民标准化种植,收效明显。其次,需要维护好药品的安全性。针对市场上出现的硫熏药材、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行业痼疾,甘肃食药监部门已经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整治。仅近两年,就查处假劣中药饮片40余吨,查处违法案件530多起。
“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甘肃也注重中药人才队伍的培养。”丁永辉告诉记者,我省的中药材炮制技术人员十分紧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不能适应中药材生产加工和流通质量控制需要,中药炮制、鉴定等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滞后与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从2010年起,甘肃省食药监局聘请省内22名知名中药专家教授,着力培养中药鉴定和炮制专业人员队伍。截至目前,培训并考核评定中药炮制师199名,考核评定中药鉴定师531人,初步缓解了全省中药鉴定炮制专业人员的严重不足。
发展中药产业,对甘肃百姓意义重大。丁永辉副局长认为,要不断改进耕作方式、改善存储、加工方式,使其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建立并落实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完善的监管制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带动甘肃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还要做好产业的深度开发,要在保证原材料品质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医药及相关产业。通过技术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精深加工,研发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中医药新药或者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保健食品、化妆品,并培育一大批各有侧重、规模发展的中药产业企业。
记者 陈玮 实习生 杜冰丹 刘金瑞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