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被二次清洗的半干天麻 本版图片 身体周刊记者 张新燕
11月25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星宿乡云峰村,农民摆木播种,以便天麻生长。
作为名贵药材,天麻似乎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野生天麻在被疯狂采挖后资源逐渐稀少,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已开始尝试人工培育天麻。云贵天麻赫赫有名,而在冬季,黔西北的冬麻成为进补佳品,赶在冬补的前头,我们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寻找最好的天麻。
天麻
天麻又名赤箭、离母、鬼督邮、神草、独摇芝、赤箭脂、定风草、合离草、独摇、自动草、水洋芋。《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用于治疗头痛、头晕目眩者尤宜,近年研究发现它还有增智、健脑、延缓衰老的作用,对老年性痴呆症有一定疗效。
11月末,距离大方县城40分钟车程的星宿乡,冬麻该收了。
早晨8点刚过,云峰村村民王万军和提着铁铲背着竹筐的村民一起上山了。虽是初冬时节,山上的绿意仍未褪尽。11月以来,冬麻进入采收季节,王万军的打算是在明年1月以前采完并播下种,之后就要过年了。
冬麻,也就是冬天收获的天麻,这味中药收获分两季,冬至以前称为“冬麻”,立夏以前唤作“春麻”。长在地下的天麻,一生离不开一种叫蜜环菌的真菌供给养分,而蜜环菌则需要寄生在新鲜枝木中不间断地摄取营养,故对于天麻而言,山间林中乃是生长的天堂。
外形似箭头的天麻,又称为“赤箭”,白居易《斋居》有诗句,“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可见唐人已用天麻煲汤养生,今人的餐桌上,天麻还被用来泡酒或炖鸡煮鸽,最宜治疗头痛、头晕目眩等症。
作为名贵药材,天麻似乎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野生天麻在被疯狂采挖后资源逐渐稀少,上世纪50年代,人们已开始尝试人工培育天麻,或是田间种植,或是林下培养。
“如今田间培育较少,大多采用林下,因为后者的种植状态更接近野生天麻的生活环境,整个过程不用施肥,人工介入少,天麻品质较好。”贵州大方县九龙天麻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平说。
“中国天麻看贵州,贵州天麻看大方”。云贵天麻赫赫有名,而在冬季,黔西北的冬麻成为进补佳品,赶在冬补的前头,我们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寻找最好的天麻。
大方县城四面环山,和中国很多地级县一样,路面连绵起伏,在此处开车闲逛,不停地上坡下坡。当我们问起最近的超市在哪儿,当地人索性只答,“往上走就到了。”
$pager$
山中林下挖天麻
39岁的王万军,常年为山间林下的天麻奔波忙碌,并未发福,板寸头显得整个人挺精干,大眼睛笑起来格外有亲和力。他和姐弟几人经营着一个600多亩的天麻种植基地。这个由6户家庭组成的农业合作社,每年能带来七八十万元的收入,刨去近18万元的人工、水电、材料、运输等费用,利润还算不错。
王家的采挖队伍中2男5女,包括王万军大姐和雇来的人。“男的力气大,100元/天,女的60元/天,有时候一天要雇佣十几个人上山帮忙。”王万军说。
到了半山腰,7人各自散开。云峰村村民刘国英和丈夫都来帮忙收天麻,挣点工钱。年过半百的刘国英发缘已白,但浑身散发着结实的劲道。她将竹筐放在一边,找了一处,用铲子狠狠刨开泥地,土块四溅,继续往下深入,力道温柔起来。“如果铲子碰伤了天麻,块茎破损或者断成两截,就卖不出好价钱了。”王万军说。
他定下的工钱,是按天给,而不是按工分计,“现在这种算钱方式,农民上工时可能会偷懒,但总比为了多挖多挣钱,将天麻挖坏了好。”
第一个坑中,刘国英找到的成熟天麻并不多,只有五六个,个头也多如手指粗细,她把天麻扔进了身旁的竹筐中,同时采出的天麻种子另外归类。接着,把出土的木材整齐垒在一边,方便之后播种时再次埋入。
挖一个坑大约需要15分钟。接着开挖的第二个坑,带给她不小的惊喜,天麻又胖又圆,品质不错。
王万军的天麻种植基地所处乌蒙山区,海拔1800米,气候十分利于中药材的种植和生长。“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又阴又湿的环境很合天麻的喜好,种植地还得是斜坡,避免天麻被聚集的雨水泡烂。“这座山坡半阴半阳,比全阴坡或全阳坡都要好,天麻的生长要达到一定温度和一定湿度。”王万军说。
$pager$
播种与采收同步
这个时节,是冬麻的采收季,同样也是播种季。
说话间,不远处爆出一声轰塌巨响,闻声望去,原来是在卸木材。队伍中的两名男性负责用竹筐运木上山。他们朝前低下脑袋,负重的背脊猛力弯曲,重力和惯性作用下,新鲜的木头一股脑儿被倒出。
天麻种植,木头非常关键,它是蜜环菌的养料。养肥了蜜环菌,食真菌的天麻自然长得饱满结实,量多个大。
“用了两年的木头要换了,因为蜜环菌差不多把它吃空了,就不利于真菌生长了。”王万军挑出一块腐烂发黑的木头,指着表面一根根比发丝略粗的黑线,“这个是蜜环菌。”他凭着树枝横断面的纹理、稀松度便能辨别木块的使用时间有没有超过两年。
树木的取材也来源于整座大山,栗树、青杠等都是合适的材料。王万军的妻子杨丽琼说,“每年都上山采野板栗,生的就吃上了,多得吃不完。我们这里还有野生猕猴桃和野菜,想吃什么上山采点就行了。”
我们在山上看冬麻采收时,总闻到阵阵清香,不由好奇。王万军熟悉地一指,“木姜树,我们的辣椒蘸水(贵州特色调味品)就用它的果子做的。”
大山里丰富的资源激发了村民的生活灵感和烹饪想象,用木材养天麻,腐化后为其他植物供养,重复循环着。
$pager$
挖坑摆木播种
当天麻装满了竹筐后,农民开始原地播种了。
首先要开箱,即挖坑,一般坑深30厘米。王万军指挥几个女人开挖几条长箱,每条大约长20米,宽五六十厘米。挖出的泥土被堆在两边,王万军在旁边配合,用锄头削去横生的枝丫或是砍去碍事的烂树根。作为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要操心的还有很多,每天都要上附近几座山走走看看,地里的天麻渴不渴,有没有牛羊踩踏,收成播种进度安排……
挖好坑后,便是在坑里摆木头。“新鲜的木材要和已经染菌的木块间隔放,这样能保证让蜜环菌长上去。”王万军说。摆木有些像铁路上的木枕,但木块必须摆得紧密,蹲在地上干活的女人们动作利索,一会工夫,一条条木块在她们身后延长开去,整整齐齐,密密麻麻。
这时人在木头上走,问题不大,但播下麻种后,就不宜走动了,因为踩踏不利于天麻的生长。女人们从大麻袋中拿出拣好的麻种,在木块前后左右各放一个。“放的种子太多,营养管不过来。”王万军说。
最后,是盖土的程序。女人们把堆在坑旁的土重新填入坑中,这其中也有讲究,泥须填满木头狭窄细小的缝隙,这样更有利于蜜环菌的生长。坑填平后,王万军捡起枯枝烂叶,细心地盖在土上。
地下的麻种再想见阳光,那就等来年冬天了。
这种用麻种培育的方法被称为无性繁殖,优点是方便,但最多培植三代就必须转用有性繁殖了。因为无性繁殖会让天麻的品质下降。
有性繁殖的流程相对复杂,必须等到春暖花开才行。
到了春天,农民们会取些优质的天麻,移入盆中培育,等它出杆开花,提取花粉,再将花粉和萌发菌充分搅拌后,埋入土中进行野外育种。有性繁殖长出的天麻需要更长的时间,大概一年半,虽然费事但第一代天麻往往品质优异。
$pager$
机械烘干加工
山中斜度是天麻喜欢的生长环境,但这却给农民的采收播种带来不便。转眼就过了中午12点。刘国英说,通常他们早上8点上工,做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再过来,持续到晚上6点。王万军和7个帮工陆续下山回家吃饭。
他的家设施简单随意,主卧室中,单人床前的橱柜上摆放着一台老式电视机,窗户上挂着两大串当地特有的尖椒,红艳艳的样子甚是喜人。窗前一台桌子样的回风炉,是贵州常见的取暖加热设备,台面下圆柱形的设备内烧着煤,另有一根细长的管道穿过屋墙,排放废气。
妻子杨丽琼已经在回风炉上做好了午饭,酸菜锅里放了丈夫刚从山上采的野菌,辣炒土豆丝,木桶蒸饭。两个人围着炉子吃起来。山里阴冷,王万军正好乘着这个间隙烤火去去湿气。
饭后,王万军又忙了起来。每天从山里收下一批又一批的天麻,泡、洗、煮、烘,四道程序刻不容缓,而在王家,加工程序大多靠机械,王万军自豪地认为,自己的设备不比县城天麻加工厂的差。
一般的农户将新鲜天麻浸泡后,在盆中逐个清洗,去除了表面的泥土就算完成了第一道粗加工,但往往清洗不彻底就会影响后续的定色,天麻的呈色就会不均匀。王万军采用高压水枪清洗天麻,省力而高效。
屋外,浸泡过夜的天麻被倒入筛子,王万军的二弟细心地用高压水枪冲洗,“一次二三十个,不然冲不干净。天麻泡在水里主要是为了洗起来方便。”
一旁,他们的亲叔叔周远明用柴火生起了炉子,烧着一大锅沸水。天麻洗净后还要加热熬煮。王家二弟说,一般煮到三四成熟,放在太阳底下看着有些半透明就差不多了。
在这里,处理天麻的最后一道步骤是烘干,虽然不少中医质疑烘干的中草药不如晒干的疗效好,但在大方县,天麻烘干已是常事。
王万军说,以前烘干天麻要用炉子小心翼翼地烘,为了改进流程,他特地从河北一家公司购置一个烘烤机,足有一人多高,共分五层,每一层都密密仄仄摆放着天麻,已进入脱水程序。“里面放了1000斤,最后取出来大概200斤吧。”他计算着。
脱水还分两个步骤,第一步要高温定色。60℃~70℃加热一个小时,天麻就此定色,最自然的类似姜黄色,当然也可能因为摆放位置或温度关系,少部分块茎浑身呈现灰黑色。“这样就不能卖出好价钱了,不过药厂可以拿去磨成粉末,不管怎样,整个过程不应该为了品相而漂白或添加硫磺。”王万军说。第二步则是恒温挥发水分,40℃~50℃恒温加热3-4天,天麻就成干品了。
午后,阳光明媚,王万军和家人便干脆取出烘箱中的天麻,曝晒在架子上和水泥地上,“太阳这么好,不晒可惜了,还能省电。”他笑着。
看着这些半干的成品,他仍旧忙活着,把个头差不多的归在一起,偶尔挑出几个有些烟火色的,拿到水龙头下用牙刷洗刷,直到一切都令他满意。
他估计,今年气温高,干旱,产量会减少,600亩地收成能加工成三四吨货,“不过量少了,价格会高一点嘛。”
$pager$
从种植到开网店
以前,王家的天麻由制药公司收购,有时王万军也会带天麻去成都中草药材市场卖,有多少能卖多少,销量虽好但他也有些无奈,“公司收购不分品相,都按统一价格来算;去成都卖药得乘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没有自己的车不方便。”
但这两年来,又多了一个渠道。他的三弟王中华在大方县城开了一家茶行,家中加工好的产品,可以直接送到店里出售。如果王中华来不及回云峰村进货,王万军就让去县城的车捎上货。现在,王中华的网店也打开了局面,一年线上线下各能卖掉1000斤天麻,网上销售量略超实体店。王中华笑言,或许是受到冬令进补的影响,过年前,天麻特别好卖。
他骄傲自己家乡的天麻,聊起了他和天麻的故事。去年农忙,他帮着家里采收天麻,站起来时总觉得头晕,便找天麻吃,生着吃或者烤着吃,每天来上一个,症状很快就消失了。如今,他仍坚持天麻食补。
一些大方人告诉我,他们会在食材中加入天麻,切片煮火锅、熬肉汤都属绝佳搭配,或者打成粉末冲开水喝,非常方便。大方县文化馆前馆长黄炯说,“很多人讲贵州天麻离开贵州使用更有效果,为什么?因为贵州水硬,用这种水煮天麻,时间短药性出不来,时间长了药性都散掉了。”
贵州天麻远销各地,种植户的生活也发生着改变,这在王万军家很能体现。
16年前,年轻的王万军和很多农民工一样外出闯荡,从江苏的苏州、杭州,到上海、福建……中国沿海一带城市几乎都去过,他敲过山石,打过沙,还练过摊,在贵阳摆地摊时认识了妻子杨丽琼。
“离家时间太长了,想回来了”,2007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工作都挣不了钱,游子决定回乡,但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妻子的反对,杨丽琼是贵阳人,认为在省会发展会更好。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离婚了,王万军独自带着孩子回到了云峰村,不过最终杨丽琼还是舍不得家庭,没多久也跟来了。
王万军起先在家乡养牛,后来参加了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培训,2009年开始种天麻,当时只投了1亩多地,到了2013年规模已经扩张了几百倍。
“儿子已经13岁了,在大方县城中学读初二,给他在县城租了个房子,等我家里忙完了平时会去那边照顾下。”杨丽琼和我们闲聊。
现在,她更喜欢住在山里,空气好,每天早上都要跑一圈;食物好,自家种地,不施化肥。“这里不复杂,想穿啥就穿啥,没人笑话。城里商品多,但钱揣不住。”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