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2019年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规划产业布局,明确重点任务。
根据《意见》,河北将布局中药种植“两带三区”,即燕山产业带、太行山产业带、冀中平原产区、冀南平原产区和坝上高原产区,优势产区总规模发展到101万亩。同时积极适应健康养生消费升级需求,指导发展山药、山楂、枸杞、黄芪等药食同源、菜药两用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培育形成产业新优势。
中药材种植方面,《意见》提出,提升安国中药材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树立中药材产业发展标杆;提升巨鹿金银花、滦平中药材、清河山楂、邢台县酸枣仁、涉县柴胡等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围绕已认定和新创建的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逐区逐品种制定品牌推广方案,进行形象设计和总体包装,提升巨鹿金银花、清河山楂、涉县柴胡等“冀药”品牌文化竞争软实力,促进产品溢价。
中药材加工方面,《意见》提出以安国、巨鹿、滦平、涉县、故城、尚义为重点,打造6个中药材加工集聚区,着眼解决基地建设与药企生产脱节问题,实现上下游关联主体无缝对接。集聚区内加强产业链条横向联合,与省内外大型中药企业紧密合作,建设精深加工、包装储运园区,提升道地中药材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酸枣、蒲公英、金银花、黄芩、艾草、文冠果、山楂等功能产品,加快副产品向功能饮品、养生产品和保健品转变,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由110种增加到120种。加强动物饲料和中兽药新产品研发,拓展中药材市场空间。
保障措施方面,《意见》要求河北各地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当地重点工作范畴,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产业扶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增效的主导产业打造;鼓励地方按照政策规定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以下是《2019年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全文: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
现将《2019年河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2019年3月28日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要求,推动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助力种植业结构调整、产业扶贫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建设中医药强省为目标,紧抓中医药产业发展机遇,以优势道地和药食同源中药材为重点,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创新服务机制,坚持标准化引领、基地建设带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融合促动,创建一批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下简称特优区),打造一批有信誉、有影响的“冀药”品牌,培育一批创新力强、规模大的中药加工集群,发展一批适游适养的精品旅游路线,努力提升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推进太行山、燕山两大中药材产业带建设,发展安国、巨鹿和坝上三大片区,“两带三区”面积占比由70%提高到75%。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重点打造金银花、黄芩、山楂、酸枣、柴胡、枸杞、北苍术、丹参、桔梗、麻山药、连翘等11个道地品种,通过创建特优区、打造冀药品牌、培育加工集聚区和发展旅游线路,带动全省中药材面积扩大,质量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打下坚实的药源基础。全省中药材面积由128万亩发展到135万亩,增加5%,贫困地区面积由45万亩发展到50万亩,占全省中药材面积37%,增加2个百分点。
二、建设布局
根据全省道地中药材资源分布,着力打造“两带三区”,即燕山产业带、太行山产业带、冀中平原产区、冀南平原产区和坝上高原产区,优势产区总规模发展到101万亩。积极适应健康养生消费升级需求,指导发展山药、山楂、枸杞、黄芪等药食同源、菜药两用品种,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培育形成产业新优势。
(一)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主要包括涉县、武安、峰峰矿区、内丘、邢台县、灵寿、行唐、井陉、涞源和阜平等10个县(区),发展柴胡、连翘、酸枣、王不留行、知母、丹参、紫苏、皂角等品种,重点打造邢台百里酸枣产业带,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面积由25万亩发展到27万亩。
(二)燕山中药材产业带。主要包括滦平、隆化、宽城、平泉、兴隆、承德县、蔚县、赤城、尚义和青龙等10个县,发展黄芩、黄芪、金莲花、北苍术、防风、款冬花、桔梗、苦参、枸杞、关黄柏等品种,持续打造滦平燕山中药材核心示范区,树立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样板,面积由38万亩发展到40万亩。
(三)冀中平原产区。以安国为中心,重点发展安国八大祁药(祁花粉、祁沙参、祁菊花、祁紫菀、祁白芷、祁山药、祁荆芥、祁薏米),面积由10万亩发展到11万亩。
(四)冀南平原产区。以巨鹿为中心,重点发展金银花和枸杞,打造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和集散中心,面积由9万亩发展到10万亩。
(五)坝上高原产区。主要包括沽源、康保、丰宁和围场等4个县,重点发展黄芩、黄芪、金莲花、北苍术、防风、板蓝根等品种,面积由12万亩发展到13万亩。
三、重点任务
以11个道地品种为重点,以县为主体,按照一个品种一个特优区、一个园区、一个龙头、一个品牌、一套班子、一个科技支撑团队的要求,省市县分级打造、梯次推进,提升和创建12个中药材特优区,打造5个“冀药”品牌、6个加工集聚区和7个旅游线路。
(一)创建中药材特优区。提升一批,提升安国中药材国家级特优区,树立中药材产业发展标杆,巩固全国领先地位;提升巨鹿金银花、滦平中药材、清河山楂、邢台县酸枣仁、涉县柴胡等5个省级特优区,打造“一地供全国”品种,培育金字招牌,争创国家级特优区。创建一批,按照“一县一业”要求,以尚义枸杞、青龙北苍术、行唐丹参、隆化桔梗、深泽麻山药、武安和峰峰矿区连翘等7县6个有潜力的优质道地品种为重点,围绕提高生产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水平,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创建省级特优区,2019年底省级特优区累计创建数量达8个以上。储备一批,承德、邢台、保定、邯郸、石家庄等市组织中药材产业大县,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以连翘、丹参“八大祁药”黄芪、王不留行、麻山药和杏仁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每市创建1-2个市级特优区,作为储备,择优纳入省级特优区下年度创建计划。
(二)打造“冀药”品牌。一是打造提升。按照“一区一品”“一品一策”要求,围绕已认定和新创建的省级以上特优区,逐区逐品种制定品牌推广方案,进行形象设计和总体包装,提升巨鹿金银花、清河山楂、涉县柴胡等“冀药”品牌文化竞争软实力,促进产品溢价。二是培育创立。推动酸枣仁、黄芩、知母、八大祁药、枸杞等中药材道地产区所在县,尽快注册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发展潜力大的“冀药”品牌,全省获得地理标志中药材由13个发展到18个。三是完善市场。巩固提高安国中药材交易中心地位,支持建设邢台枣仁、内丘王不留行、平泉杏仁、围场桔梗等产地专业市场,促进电商交易,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四是宣传推介。组织召开第四届京津冀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中设立中药材专展,全面展示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果,促进产销对接。支持和鼓励各地举办区域性产销对接,提高“冀药”品牌影响力。
(三)培育加工集聚区。以安国、巨鹿、滦平、涉县、故城、尚义为重点,打造中药材加工集聚区,着眼解决基地建设与药企生产脱节问题,实现上下游关联主体无缝对接。集聚区内加强产业链条横向联合,与天津天士力制药、广州白云制药、以岭药业、神威药业、邯郸制药、颈复康药业等省内外大型中药企业紧密合作,建设精深加工、包装储运园区,提升道地中药材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开发酸枣、蒲公英、金银花、黄芩、艾草、文冠果、山楂等功能产品,加快副产品向功能饮品、养生产品和保健品转变,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由110种增加到120种。加强动物饲料和中兽药新产品研发,拓展中药材市场空间。
(四)发展中药材旅游线路。充分发挥连翘、射干、金莲花、菊花、山楂等中药材适宜绿化美化功能,结合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安国药博园、滦平中药材花海小镇、井陉万亩连翘花海、峰峰矿区药王谷、邢台报香谷、清河山楂、涉县连翘等7个中药材主题花海建设,打造“春看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旅游观光养生基地。举办旅游观光节,拓展采摘体验、品尝药膳等乡村旅游功能,及时发布休闲采摘最佳季节和便捷路线,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省级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推进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各地也要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当地重点工作范畴,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产业扶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增效的主导产业打造。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中医药管理等有关部门扎实推进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生产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
(二)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地方按照政策规定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创新金融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中药材产业,打造优势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将道地中药材纳入地方农业政策性保险支持范围,开展道地中药材保险试点。完善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用地政策,支持道地中药材加工、仓储和物流等设施建设。加快中药材产业扶贫,指导贫困县编制大宗、道地中药材种植目录,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中药材扶贫产业,促进道地中药材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
(三)强化科技支撑。以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为骨干,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为主体,市县技术服务队伍为补充,着力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制约性问题,加强已有种子、生产、加工等环节65个省级地方标准和46个团体标准的组织实施。对还没有省级地方标准的道地药材,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快制定产品质量标准。贯彻落实《种子法》,加强道地药材品种登记和保护,指导安国、隆化等建设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引进和选育新品种。建立完善省级中药材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推动中药材示范园、特优区、现代园区和产业大县全部纳入可追溯体系,带动道地产区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全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建立涉县、武安、安国、清河、内丘5个县级中药材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
(四)创新服务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鼓励、扶持和引导一批从事道地药材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基地规模种植,引领标准化生产。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育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营销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创新经营方式,推广订单生产、定制药园等,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新业态,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五)加强宣传引导。总结各地基地建设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典型带动,推广先进经验。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成就。通过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依托中介组织定期开展道地药材产品推介活动,扩大道地药材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认可度。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