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面对8万多亿元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保监会如何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今日在上证报撰文指出,保险行业面临七大潜在的风险,这同时也将倒逼未来监管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保监会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切实简政放权,释放了改革红利,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由于管制、抑制带来的行业性潜在风险已经初步化解,但是,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中一些潜在风险隐患增多,保险资金运用部分领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甚至道德风险正在积聚和放大。
陈文辉说,这些风险主要分布在七个领域:
区域性地方债务风险逐步增加。当前,在保险机构已备案和注册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中,涉及地方融资平台的有3259.59亿元,占总规模约51.61%,大部分采取了相应的担保措施,风险应该基本可控。但从局部地区和行业看,个中风险值得关注。
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的顺周期风险值得关注。
金融市场“刚性兑付”逐步打破,部分金融产品信用风险增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行业信托投资余额1998.3亿元,较2013年底增加555亿元,增长38.5%,增速较快。信托等金融产品风险隐患逐步加大,交叉传递性强,需要行业提高警惕,务必要加强风险管理,避免成为最后“接棒者”。
保险负债业务呈现短期化和高收益倾向,带来较大的资产错配和流动性风险隐患。近来,部分保险机构大力发展短期限和高收益的万能险产品等理财型保险业务。这些万能型产品,期限多为1年或2年,结算利率达到5%甚至更高,手续费率3%左右。另外,今年普通寿险业务增长很快,一季度达到2082亿元,占寿险公司全部业务的40.48%,此类产品的预定利率加上销售费用,资金成本在6%以上。这些业务将保险资金成本推高到远超出投资能力和市场支撑的地步,潜在风险较大。
道德风险、不正当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潜在风险隐患正在不断积聚。
投资冲动和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资金运用风险管理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保险负债业务呈现短期化和高收益倾向,带来较大的资产错配和流动性风险隐患也为市场关注。
陈文辉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金融市场中各个领域的风险点增多,风险引爆点发生引爆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对此,保险行业要高度关注、冷静分析、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保监会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改革的同时,将切实强化监管和防范风险,做到“放开前端,管住后端”。
保险资金要避免成为风险最后接棒者
□ 陈文辉
■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中一些潜在风险隐患增多,风险引爆点发生引爆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保险资金运用部分领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甚至道德风险正在积聚,具体表现为区域性地方债务风险逐步增加等七个方面。
■ 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势必面对更多更复杂的投资风险。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将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切实把监管工作由开放渠道转变为风险监管,切实把防风险放在监管工作更为突出的位置。强化监管的总体思路是:“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放开前端”,就是要减少行政审批等事前监管方式,改变通过审批、核准等事前管制手段来防范风险的监管方式,把风险责任和投资权交给市场主体。“管住后端”,从狭义角度看,就是指事后的偿付能力监管,运用资本手段,实现对资金运用的约束;从广义角度看,就是不仅包括事后的偿付能力约束,还包括事中的对投资活动的持续性监管。
近年来,保监会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切实简政放权,释放了改革红利,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由于管制、抑制带来的行业性潜在风险已经初步化解,但是,个别领域的个别风险正在逐步放大和不断累积。下一步,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同时,也要坚定不移地强化监管工作,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一)主要改革举措
一是稳步拓宽投资范围和领域。2013年以来,在稳步推进2012年集中发布的一系列投资政策的同时,保监会还进一步拓宽了投资范围和领域,支持行业创新。第一,放开创业板股票。今年初,保监会发布相关政策,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票,开展历史存量保单投资蓝筹股试点。第二,推动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试点。这些产品,丰富了保险机构发起设立产品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第三,支持股债结合创新。支持保险机构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的优势,运用股债结合等类优先股形式,对接融资项目,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比如,360亿元的中石油管道项目、苏州产业基金项目等。目前看,保险资金股债结合创新,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应。
二是推进注册制改革。2013年初,保监会将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产品的发行方式由备案制改为注册制,专门抽调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了产品注册中心,制订了一套注册标准、流程等业务规则,实行集中注册登记的产品发行机制,改变了过去逐单备案的运作模式。从运作情况看,进展较为顺利,一年来注册发行的规模相当于过去7年的总和。
三是实行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模式。今年初,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系统整合了现行监管比例政策,建立了以保险资产分类为基础,多层次比例监管为手段,差异化监管为补充,动态调整机制为保障的比例监管新体系。这种监管模式,简化了比例,减少了限制,增强了市场活力,提高了监管效率,实现与国际监管惯例的初步接轨,基本做到“一个文件管比例”。
四是切实转变监管方式。不断落实“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总体思路,厘清主管和监管的定位,切实把监管重心放在事中事后监管。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基本构建“一个基础、五个工具”的资金运用监管新框架,即以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为基础,强化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分类监管、资产负债匹配、资产认可等监管工具。推动资金运用属地监管试点。
(二)主要成效
一是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配置结构逐步优化,呈现“一降二快三多”的局面。“一降”,是指债券和银行存款稳中有降,2013年末占比为72.8%,与2012年的78.8%、2011年的79%相比,下降态势明显;“两快”,是指高收益企业债投资和另类投资增长较快,2013年末企业债同比增长26%,股权同比增长87%,不动产同比增长90%,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同比增长109%。“三多”,是指配置结构更加多元,长久期资产更多,创新产品更多。
二是产品发行效率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注册制改革前规模为2941亿元,2013年末规模为6393.08亿元,2013年增量为3452.08亿元,一年的发行规模超过过去7年的总和。此外,已有10家保险机构发行30只资产管理产品,规模达到611.86亿元。保险机构累计发起设立14项项目资产支持计划,注册金额582.67亿元。从数量上看,保险资管产品发行效率的提升是显著的。
三是投资收益率创四年来最好水平。在2013年股市债市双双下跌的形势下,2013年保险资金运用累计收益3658亿元,比2012年增加1573亿元,增长75.4%;从投资收益率看,2013年末投资收益率为5.04%,比2012年增加1.69个百分点,创4年来最好水平。长期看,随着另类投资收益的逐步释放,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长期向好。
上述举措及成效表明,一是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资金运用发展规律的。二是保险行业投资的格局和面貌正在发生根本转变。专业人员壮大,行业创新积极,市场活力增强,保险资金运用社会影响力增强,参与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加大。三是“放松管制、放宽限制”已取得积极进展,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向好,由于管制、抑制带来的行业性潜在风险已经初步化解,但是,个别领域的个别风险正在逐步放大和不断累积。
$pager$
当前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些风险问题
目前,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中一些潜在风险隐患增多,保险资金运用部分领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甚至道德风险正在积聚。总体看,主要包括:
(一)区域性地方债务风险逐步增加
当前,在保险机构已备案和注册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中,涉及地方融资平台的有3259.59亿元,占总规模约51.61%,大部分采取了相应的担保措施,风险应该基本可控。
但是,要清醒地意识到,从局部地区和行业看,一些产业结构单一,过于集中在强周期行业(如煤炭等)的地区;一些融资能力不强,外源融资能力不足的不发达地区;一些负债率较高,债务较多,已经超过本身财政规模的地区;一些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大的区域;还有一些通过多个融资平台集中举借巨额债务,借新还旧、平台相互担保等情况比较普遍的地区。这些区域,在宏观经济形势或金融信贷政策出现变化的情况下,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二)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的顺周期风险值得关注
近来,社会上对房地产的未来走势已经出现了不同的看法,部分研究机构也提出要关注房地产市场分化及房地产拐点的观点。人民币(6.2296, 0.0011, 0.02%)汇率波动幅度增加,引发市场对资金外流的担心。据相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房地产销售额的增速从去年四季度13.7%锐减至-4.7%,房地产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2010年开始,保险资金正式开闸投资不动产。今年一季度末,保险机构投资性不动产规模754.87亿元,总体规模不大,但较去年同期384.7亿元的投资规模,增幅达到96.22%,增长速度较快。在不动产价格上升通道中,有些保险公司通过不动产再评估的形式,增加了盈利和偿付能力水平,也可能有一些泡沫。如果不动产价格下跌,则情形正好相反,其中的顺周期风险需要高度关注。此外,鉴于不动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性作用,不仅要关注不动产市场本身价格的变化,而且要关注不动产市场分化所带来的对经济发展和相关金融产品风险的恶性循环,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甚至还可能带来的利率风险等。
(三)金融市场“刚性兑付”逐步打破,部分金融产品信用风险增大
最近,金融市场上相继爆出“信用事件”,比如中诚信托事件、超日债实质性违约事件等。这些“信用事件”虽属于个别事件,但是在目前高利率环境下,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较大,企业难以承受,势必带来更多的信用风险,甚至是连锁反应。从长期看,我国金融市场打破“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
保险资金在债券市场、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投资上,面临的信用风险正在积聚,正在放大。比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行业信托投资余额1998.3亿元,较2013年底增加555亿元,增长38.5%,增速较快。信托等金融产品风险隐患逐步加大,交叉传递性强,需要行业提高警惕,务必要加强风险管理,避免成为最后“接棒者”。
(四)保险负债业务呈现短期化和高收益倾向,带来较大的资产错配和流动性风险隐患
投资渠道放开后,部分保险公司,尤其是一些寿险公司,对资金聚集的冲动很强,不管期限长短,不论成本高低,就是要把规模做大,把大量资金聚集起来,然后用于投资,主要依靠投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近来,部分保险机构大力发展短期限和高收益的万能险产品等理财型保险业务。这些万能型产品,期限多为1年或2年,结算利率达到5%甚至更高,手续费率3%左右。另外,今年普通寿险业务增长很快,一季度达到2082亿元,占寿险公司全部业务的40.48%,此类产品的预定利率加上销售费用,资金成本在6%以上。这些业务将保险资金成本推高到远超出投资能力和市场支撑的地步,潜在风险较大。
这种产品,为追求高收益率,大多配向收益高、流动性低的另类资产,比如不动产、基础设施、信托等,形成了“短钱长配”的新情况,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另外今明两年还将是寿险满期给付的高峰年,退保和满期给付因素叠加,对投资资产的流动性要求较高。
(五)道德风险、不正当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潜在风险隐患正在不断积聚
一是利益输送等问题性质严重。道德风险、利益输送等问题,社会关注度高,负面影响大,是监管的重点领域。比如,银行间债券交易的利益输送问题,股票市场老鼠仓问题等等。金融市场领域爆发的道德风险、利益输送等问题,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公司,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保险机构要引以为鉴。二是个别公司治理、内控等缺陷,通常传导至资金运用“风险口”上。个别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相对较薄弱,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这些都为道德风险、利益输送等问题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从治理结构看,少数控股股东一开始就把设立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并直接控制,表现为高杠杆运用资金,以实现股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关联交易看,部分公司在资金运用上做起文章,利用与股东的关联交易来套取保险资金,用来补充资本金或其他用途,在最近的保监会现场检查中,发现部分保险公司利用银行存款抵押的形式,把保险资金转变成为股东资金,用来虚假增资。从内部管理看,个别股东或内部控制人,掌控资金运营,侵蚀保险资金利益换取个人利益,表现为利益输送问题,甚至挪用保险资金。在利益面前,很多人即使看到风险,都会“视而不见”。三是另类投资运作不透明,潜在风险大。近来,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不动产、股权等另类投资品种以及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投资增长较快,这些产品,相比公开市场投资品种,期限较长,透明度不高,交易对手复杂,风险隐蔽性较强,投资过程中容易产生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利益输送风险等。未来,保险资金另类投资的比重还将进一步增加,在这方面,风险防范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六)投资冲动和能力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投资能力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投资渠道放开后,新的业务,需要新的投资能力与之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在投资环节的第一道风险防线管住风险。目前,行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冲动和投资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能力看,很多机构在人才、制度及运作机制上仍处于基础建设阶段,还难以充分应对不同投资领域中的激烈竞争。据统计,保险资管人员共计2800人左右,而基金业已经过万人;从产品看,行业拿不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还停留在依靠“低价”竞争的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比如,不同保险机构在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上拼价格。相对行业能力不足的情况,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行业的投资冲动,有的公司无知者无畏,什么都想投,什么牌照都想拿。有的公司只看重收益率,忽视相关风险。
(七)资金运用风险管理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投资渠道放开后,对保险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大大增加了。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品、结构和模式,原先仅仅依靠合规的简单风险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变化。现实情况是,部分公司对于风险管理还是不够重视,风险管理投入不足。有些公司,投资领域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薄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风险管理条线难以发挥风险管理职能;有的公司高管层只看重收益率高低,忽视轻视风险,风险管理团队滞后,甚至只有一人;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机制落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跟不上。政策的放开,从长期来看,对行业是有利的,但从短期看,对于风险管控不到位的公司而言,风险还很大,好事可能变成坏事。
综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金融市场中各个领域的风险点增多,风险引爆点发生引爆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对此,保险行业要高度关注、冷静分析、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一是要加强研究。深入分析、研判宏观经济金融发展变化趋势,把握经济周期发展规律,要做到先知先觉、心中有数、应变有度、措施得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把研究做好了,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后,就可以更加主动地影响市场发展和防范风险了。二是要加强风险预警。抓早抓小,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之中。三是苦练内功。切实着力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这才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所在。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管人管事,从体制机制上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pager$
坚持同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强化风险监管工作
2014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国保监会党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深化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监管,防范资金运用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一)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改革
一是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和范围。下一步,监管部门还将稳步拓宽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行业范围;逐步完善股权和不动产投资政策,拓宽投资领域;稳步推进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尝试研究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研究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和途径,逐步完善政策制度,支持市场创新,更好地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和城镇化、养老、健康医疗等领域发展。投资领域的放开,就是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市场主体,提高市场主体资产配置自由度,促进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推动建立资管产品集中登记交易系统。目前,正在加快建立资管产品集中登记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交易流通机制,实现资管产品的集中登记以及到相关交易场所挂牌转让。这将增强保险资管产品的流动性,便于投资者的进入和退出,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定价功能,进而缓释资管产品风险,最终提高保险资管产品的效率和效益。
三是支持成立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协会作为行业性自律组织,有利于推动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成立资产协会,将调动行业的积极性,利用市场化方法,解决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注册、登记等问题。要把资产协会建设成自律的平台、创新发展的平台、沟通交流的平台,搭建起监管和市场的桥梁,实现监管、协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切实强化监管和防范风险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势必面对更多更复杂的投资风险。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将加快转变监管方式,切实把监管工作由开放渠道转变为风险监管,切实把防风险放在监管工作更为突出的位置。
强化监管的总体思路是:“放开前端,管住后端”。“放开前端”,就是要减少行政审批等事前监管方式,改变通过审批、核准等事前管制手段来防范风险的监管方式,把风险责任和投资权交给市场主体。“管住后端”,从狭义角度看,就是指事后的偿付能力监管,运用资本手段,实现对资金运用的约束;从广义角度看,就是不仅包括事后的偿付能力约束,还包括事中的对投资活动的持续性监管。
一是强化事中监管,丰富资金运用监管工具箱。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监管实际,完全依靠事后的偿付能力约束,还不可能把“后端”完全管住管好,这就需要监管部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强事中监管的工作上来。其一,“信息披露监管”。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是重要的风险防范手段之一。加快研究信息披露监管制度,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发挥社会各方的监督作用。其二,“内部控制监管”。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健全透明、规范、责权明确的内部控制标准与制度。进一步完善资金运用内部审计,督促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其三,“分类监管”。加快研究推进分类监管工作,制定分类监管规则。依据分类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监管措施。其四,“资产负债匹配监管”。健全匹配机制,加强推广匹配理念,从制度层面推动保险机构加强内部资产负债管理建设,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其五,“构建非现场监管体系”。及时监测不同投资领域的风险状况及风险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强监管基础建设,提升非现场监管信息化水平,做到事中持续动态监管,实现监管部门“耳聪目明”。
二是加强事后监管,增强资产认可的科学性。从国际上看,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偿付能力来约束保险资金的投资业务,这也是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的发展方向。目前看,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对资产风险的识别、计量等技术手段还有待提高;再比如,我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规范程度还需完善,波动性还比较大;还比如,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还应更加客观、公允、准确等。未来一段时间,要进一步发挥偿付能力监管在防范资金运用风险的作用,强化偿付能力硬约束,利用资本约束来引导保险资产配置。进一步研究风险识别、计量的技术手段,更加科学地制定各项投资资产的认可标准,逐步提升风险监管的精细化水平。
三是切实加大现场检查的力度。加强现场检查是资金运用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过去,资金运用方面的现场检查力度还相对不够,检查的覆盖面也相对有限。下一步,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现场检查的力度,优化检查方法,确保把问题查深查透。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力度,严肃处理相关机构和当事人,切实维护市场秩序,提高保险机构合规意识,营造不能违规、不敢违规的市场环境。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