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种黄芪的人特别多,我们正和堂中药材公司一家就收购了800吨,相当于往年的十几倍。切片初加工以后,药材附加值增加不少,公司赚钱了,我们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岁末年初零下十多度的寒天中,位于山西五寨县的正和堂公司一位员工,这样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据了解,山西省五寨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帮扶对象。近些年来,当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黄芪、党参、苦参、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十几家大型中药企业、医院、药材市场在该县建设了中药材种植基地。2018年底全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降到461人,五年来贫困发生率从36.30%下降到0.51%。
事实上,借助中药材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远不止山西五寨县。2018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就达到756万亩,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除此之外,湖北、贵州、吉林、辽宁、甘肃、内蒙古、广东、福建等多地也通过中医药精准扶贫项目有效带动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实现稳定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均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贫困地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以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衔接起来,助力中药材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减贫摘帽”。
不久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要求,坚持扶贫“输血”与“造血”并重,动员中医药行业力量合力攻坚,切实推动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落地见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强调,把扶贫工作与中医药工作结合起来,把五寨县打造成一块“试验田”,将中医药扶贫做出亮点、做成样板。
“中医药健康产业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是中药种植,第二产业是中药生产、康复用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诊疗设备和文化产品等,第三产业是养生保健、中医康复、养老服务、中医康复等。中医药对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等方面优势明显,可以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手段,中医药可以从医疗、疾病,扩展到养生保健、康复等各个领域,切实降低医疗费用。中医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它的五种资源优势同样可以在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中发挥积极独到的作用。”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钱新春表示。
据了解,福建中医药源远流长,名医辈出,中药资源丰富,据第四次中医药资源普查,福建的药用动植物种类3000种以上,有太子参、建泽泻等20多种道地及具有优势特色中药材,拥有片仔癀、灵源万应茶饼、老范志神曲、八宝丹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名药。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中医药可以通过中药特色小镇、中药田园综合体等发挥重要作用。”钱新春认为。现实中,福建连城培田的草药小镇、宁德屏南的药膳小镇、永春的仙岭的枇杷小镇等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钱新春表示:“许多中草药植物生态作用显著,其空气净化效果高于传统花木,被誉为空气过滤器。将中草药植物品种用于园林绿化工程中,既节省了苗木投入,又可以从药材种植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如果田园综合体的主业是中医药,那就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中药材产业与康养旅游,智慧健康产业,健康运动产业深度融合就可以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要攻克的是“难贫”和“深贫”,贵州、云南、四川等偏远地区工业较少,但生态环境好,中药材种植是他们最大的希望。他表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无公害药材生产,形成产业扶贫工程的典型示范,为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