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荧屏上,“老中医”霸屏
当现代人关心和在意一个人的时候,聚焦点会落脚在血肉之躯的他现在过得怎么样?处于什么状态,而并非仅仅只停留在陈年往事的模糊记忆中。
旁观登陆央视的《老中医》,我的一个感受是——老中医剧太多太多,现代中医剧几乎为零。一个“老”字戳中了中医行业的痛处。
说直白一点,这些影视作品描写的中医人物事件的背景,距离当下过于遥远,多落脚在封建时代——宋、明、清朝为主,最近的也要到解放前。最新的这部《老中医》落脚点是民国时期,但你不要吃惊,这已经是距离现在中医时间最近的一部剧。
这些作品刻画的人物都是已经逝去的,骨灰级中医的记忆符号,但当下世界里,那些活着的、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中医,究竟真实的精神世界如何?至少,当下还没有哪一部文艺作品可以忠实还原记录下来。
文艺界有文艺界的尴尬和冲突,公众对中医这个概念有精神消费的需求,从业者也捕捉到这微妙的一点。但是大家却集体地聚焦在“古中医老中医”这个区域发力,而回避了“现实中医”这个庞大群体的存在。
一边是发力过猛,神医奇事刷屏,一边是保守空白到极致。这种厚古薄今的文化塑造下。很容易给大众留下一种印象——好中医和神中医都是古时候的事情(至少是民国),现在的中医都不行了。
就好像有人总喜欢唱衰——以前的中药效果很好,现在的中药不行,治不好病了。这句话其实是说,古时候的馒头可以充饥,现在的馒头没有这种功能。野生的野菜山鸡有营养,人工养的就没有这种功能了。
这些言论观念,其实是忽悠之语。就好像,躲进深山野林回归荒凉世界就是修行,身处红尘闹市就不是修行。
二.“老”字之意的解读
在中国词汇里面,“老”字从来就不会完全是一个积极正面的词汇。你不相信这一点?
那我夸——你老了,你很老,你太老了,你心理是一种好的感受吗?当然不会。
中医这个行业也一样,如果媒体行业和文艺界总是夸赞“老中医”——古代的中医、民国的中医,而对现在的中医闭口不谈,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信息。
老,可以是老化、过时、边缘化。当我们都夸赞一个行业很老的时候,记录的都是死人故事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和方向。其实,等于整个社会在悄悄地批评和边缘化现在进行时的中医行业和中医人。
我们对古夸赞到极致的时候,对今的否定也是同等的,记住这一点。
文艺界代表精英阶层,他们有自己的问题,没有观察和认识整个中医行业的耐心和能力,无法捕捉到这个行业的现状和矛盾,无法汇聚一个对之理性、深刻、客观的认识观点。
但中医行业,依然也有自己的问题。这个行业显得与现代世界格格不入,无法打进精英阶层,沟通交流能力极差,总显得孤芳自赏和孤军奋战地居多。能够把中医说得清楚明白、并且又愿意和知识精英阶层交流的从业者,少之又少。
在这种双层效应下,汇聚成了那句流行时髦语—— 中医让你糊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它还原了一种社会现象——中医能够治好病救活人,但是却自己都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叫做“糊里糊涂”。
当然,我同样不认为这是一句正面的夸赞语。说你糊涂不是骂人的话吗?意思是虽然你成功了,但是可能是碰运气得到的,因为你是糊涂人啊。
能不能解决疾病问题,和老字无关。所以一昧地停留在老上面发力,那是另一种糊涂。
就好像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我们要介绍的不是这个球员的长处和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说——他很老,年纪很大,完了!你会不会产生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三.未来,中医的内涵不得不革新
世界正在变得紧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家店,它可以同时是书吧、咖啡馆、商业洽淡地、自由工作者办公场所、父子学习做作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评价这种现象呢?
医疗行业,依然会有这种变化。
一个中医,他需要影像、血液检测、手术刀、输液,来治疗自己的病人,你会认为他不是中医了吗?
一个西医,他需要针灸、推拿、中药汤剂、健康宣教来管理治疗病人,你会认为他不是西医了吗?
谁说中医就不能应用现代检测设备和手术刀来帮助病人?我见过一些中医专家,他们的西医理论知识也是学得非常扎实到位的,能够独立上手术台。
谁说西医就不能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思维来处理病人?我见过一些西医专家,他们的中医理论知识也很深刻,能够精准地辩证论治,开出有疗效的中药汤剂。
当出现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候,这是社会的进步。至于它挂的是什么名称,其实已经不再重要。
这个世界,只分能治好病和不能治好病和病人需要和不需要的医生,至于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只有观念洁癖和偏执狂们,才会执迷于中西医名号之争,甚至把之鉴定为你死我活的斗争。难道不能一起活着,丰富世界吗?
当然不是。至于哪一个才是所谓的主流?哪一个才是更优秀的选择?留给世界去评估鉴定就很好,既客观又准确。
中医、西医各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区域,需要相互协作和指导,才是对病人最大的帮助。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