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剂型,中药注射剂问世已逾70年。1941年第一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开辟了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之先河。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临床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特有的具有原创性的药品剂型。由于中药注射剂在继承传统中药治疗特点的基础上,起效迅速,且疗效确切,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病毒以及一些急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约有300个企业生产134个中药注射剂品种,涉及1255个不同的生产批文,其中常用品种有40至50个。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注射剂包括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灯盏花素粉针剂和止喘灵注射液。2017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国家医保目录)中收录中药注射剂49种。
就临床疗效而言,笔者曾运用国际循证医学标准评价方法对40余个中药注射剂具体品种的临床疗效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病、感染类疾病、肿瘤等的治疗中发挥着确切作用,绝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西医常规治疗,部分研究显示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与西医常规比疗效相当,亦有研究显示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与西医常规比疗效更优。
2006年的“鱼腥草注射剂事件”和其后发生的一系列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使人们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产生怀疑。但笔者认为,应理性认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不宜片面夸大。根据近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数量和比例均在可防可控的范围内。如2017年度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在中药整体不良反应中所占比例为54.6%;化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在化药整体不良反应中所占比例为66.7%。由此可知,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多发这一现象在中药和化药中均存在,且化药更趋明显,故而片面夸大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危害是不够客观的。
另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部分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临床不合理用药等因素有关。根据201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排名前20位品种(占全年中药注射剂报告87.6%)的不良反应中涉及合并用药的占43.4%,严重不良反应涉及合并用药的占56.5%,以上数据提示合并用药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因素之一。同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患者的过敏体质、静脉给药滴速、配液使用情况等有关。因此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全部原因归结为中药注射剂自身因素是不客观的。
建议从多层面、多角度开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皮试的研究,该研究如果取得突破,则中药注射剂可如头孢类和青霉素一样通过皮试筛选过敏人群,安全性将大幅提升。加强中药注射剂与化药联用禁忌的研究,宜从药理机制和临床两方面开展此项研究,新发现的确切的配伍禁忌应尽快写入药品说明书。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研究,从临床角度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不良反应数量更能精准体现药品安全性,建议针对重点品种开展大规模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以明确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佐证。加强中药注射剂风险效益比评价,建议采用药物经济学等方法对中药注射剂风险效益比进行定量评估,这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具体中药注射剂品种的临床价值。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