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重磅消息在中国医药圈炸开了锅:中国古方复方中药六君子汤被日本一家企业注册,获得德国药监局的批准,进入欧盟市场。
复方中药六君子汤自明代开始就已成为中国传统中药古典名方之一,此次却被日本抢注,再一次引起了医药界对于中药国际化的重视。
“这就意味着,我们手捧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优势资源,竟然干不过‘洋中药’!”中药与植物药国际论坛联合主席周路明感叹道。
近年来,因新的化学药物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以及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传统医药领域,中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全球对中药的需求猛增。
数据显示,目前国际传统药市场的年销售额约1700亿美元,且仍以每年15~20%的速度在快速增长,而我国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5%,其中更以低附加值的中药材原料为主。更加严重的是,中成药贸易自2008年开始已经持续10年出现了出口逆差。
而反观国外药企,欧美日韩等国早已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创新手段研发中药,日本汉方等洋中药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大行其道。其中,德国的平喘中药“必泰成”仅在欧洲销售额就超过22亿美元;日本在我国的复方“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并返销我国;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源自我国的“牛黄清心丸”,年产值超一亿美元;德国每年从中国大量进口银杏叶,生产出的德国双心银杏叶精华胶囊等产品又以高出十倍以上的价格返销回中国。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中药质量标准难以调和
周路明指出,造成中药产业长期面临“走出去难”的首因是国内缺乏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他解释:“以往的(中药)以《中国药典》为标准依据,但中药材质量标准片面西药化,导致中药优劣、真伪难以辨别,严重影响中医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继而影响中药国际化道路。”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基本是走化药质量模式,通过建立以测定某单一成分为目标的分析方法和定性定量标准,但药典在2010年版和2015年版进行了调整。2010年版采用DNA特征和指纹图谱等新技术,试图解决单一化学成分评判中药的局限性问题;2015年版侧重于农残、重金属、黄曲霉、二氧化硫等安全性标准的提高,也在试图解决中药西化的局限性问题。
事实上,为突破这些困境,国内专家也尝试通过科研创新提出新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马双成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替代物质标准,结合双标线性校正法、PDA光谱、质谱相似度比对以及基于大数据的色谱柱推荐来解决替代标准物质的色谱峰定性问题。此外,他还提出数字化标准测评。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正品药材的本草考证、种子种苗、种植养殖、采收加工、基源鉴定、药材鉴定、饮片鉴定等,以及诸多相关伪品建立数据库,可以为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等提供实物和信息支撑。”马双成指出。
除了专家,国内一些第三方机构也早已依据欧盟标准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我们机构依据美国、欧洲、日本药典的药品检验和方法确认,建立符合各类药典特别是USP和EP的中药专属杂质的分析方法,通过HPLC、TLC、GC、UV、FT-IR、AAS、ICP-MS、卡尔费休水分测试、电位滴定等检测方法对药材等进行包括细胞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元素杂质(汞、隔、砷、铅等)、农药残留等检测。”江苏一中药标准检测第三方机构负责人说。
虽然各方都在积极推动中药标准化,但多位中医药界人士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化药分析模式,与传统中医理论的“整体”、“系统”观念是不相容的。在推广与建立过程中,也遭遇各种困境。
上述中药标准检测第三方机构负责人坦言,鲜有公司会主动找上门请第三方机构做检测。“一方面是费用太贵,(另)一方面是标准差异较大,企业药品是很难通过检测(的)。”
高昂的费用也是阻止中药进入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去年11月,成都泰合健康(000790)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三七三醇皂苷提取物标准进入德国药品法典,实现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提取物进入西方发达国家药典的突破。在中医药圈为之一振的时候,就有企业便提出这样的质疑:没有足够的财力,一般企业想要完成这样的标准根本是天方夜谭。
“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从标准检测到国外上市,耗时至少10年以上,所耗上亿乃至数十亿元人民币,一般企业根本承受不了。”江苏省一上市中药企业副总经理表示。
自建基地仍无法控制药材质量
标准的缺失导致中药产品乱象横生。过去“药对方,一碗汤,中病即止”,现在是“病对、方准,药不灵了”。
“假冒伪劣;采用有机染料将劣质药材染色;受利益驱使恶意增重;硫熏过度问题;种植养殖不规范导致质劣等已成为中药产业存在的巨大问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马双成表示,中药材自源头到流通环节都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长期以来,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都是国家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局回收GMP证书的重灾区。数据显示,2018年,药监局全国共收回224张(110家)GMP证书,其中中药饮片收回96张,占总量的43%;口服制剂收回88张,占总量的40%;原料药收回22张,占总量的10%。
此外,深圳一中药企业负责人还坦言:“现在市场上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看质量,只拼价格。很多原材料都是低价收购,亦或者直接拿伪品来冒充,甚至有些伪品还是有毒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真心做产品的企业因成本高、售价高,导致其销量差,严重打击企业的生产的积极性。
深圳市开物成务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戴苑认为:“这就要求中药产业从源头上控制中药材的使用,要求企业建立自己的原药材生产基地。”
事实上,2018年7月,新发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六条中就提到,企业应当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或者其它繁殖材料,统一供应化肥、农药或者饲料、兽药等投入品……
“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作用。一方面,意见要求企业要在道地药材产业建立生产基地,而药企自建Gap基地更多是对原材料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这其中要付出Gap标准维护和管理成本,有时候药材基地原材料生产价格甚至比从散户收购的价格还高。一般中小企业根本没有那样的实力。如果在非道地基地生产,药材的活性成分等就会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中药生产需要的是‘种子到患者’的全流程的监督,仅靠监督源头远远不够。”上述深圳一中药企业负责人表示。
据悉,目前国内大型药企大部分建立了自己的药材生产基地,但并未能避免药企出现中药产品检测不合格现象,甚至一些知名药企也是如此。例如,2017年5月,云南白药(000538)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分公司先后两次分别因土鳖虫和菊花不合格而上黑榜;2017年4月,康美药业(600518)股份有限公司因5批次菊花性状不合格遭点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中药材天地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