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诸多会议上不止一次听到如下观点:带量采购和国家医保谈判准入极大地压低了企业品种的价格,这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好事,官方一味砍价只会造成企业自身收不回成本,从而会影响到采购产品的质量。
当然上述观点不无道理,关于带量采购,行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这并不奇怪,但是我们每个人在讲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
看问题要宏观
诚然,对于官方来说,拼命压低企业产品的价格确实有为自己的政绩背书的嫌疑,但是我们从大环境来考虑如若不把之前虚高的价格压制下去的话,谁又能相信这届领导有决心和信心进行庞大的医疗体制改革呢?
而且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前年年底的第一轮“4+7”试点还是去年的带量采购扩围以及国家医保谈判准入也只是在补之前欠下的账而已。
我们算一笔账,我国2018年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的有13.4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收入2.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全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1.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值得注意的是,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17亿,缴费1.35万亿(占总缴费比例63%),这群有工作的人,支出1.07万亿(占支出比例60%)。
简而言之,这个缴的多花的少的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第二波婴儿潮)在2022年开始要集中退休了,从此不用缴费只花钱了。
并且随后几年,这样的趋势会愈演愈烈。我们可以推断医保基金收支将持续紧张,甚至有可能打破平衡,收不抵支。这就是国家这两年又是集采、又是医保谈判的主要原因,医保基金随时可能穿底。
最后,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共和国,我们的执政者们肯定优先考虑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非资本家,群众受益毫无疑问,药价降了,同时还进入医保了,报销后个人自付的钱明显减少。
毋需担心品种质量问题
至于有些回答提到的药品不生产了、医院不进货了,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是不存在的。以医保谈判准入为例,谈判成功的97个品种并非所有的医保品种。
这97个品种绝大多数是疗效好、临床需求度高、知名度高、能解决患者疾病问题的品种,况且还给企业预留了大量的利润空间,企业不可能停产。
而对于医院来说,尤其是公立医院,其核心利益是治病,其次才是盈利,天天治不好病,病人天天医闹,谁也受不了,即使占用医保,医院也得进货。
那么,许多人担忧药品降价会不会质量不达标呢?笔者认为完全不用担心,此次谈判的品种全是各个细分领域的优秀药企,而且是创新药、独家药居多,本身利润就比较丰厚。而且降价主要砍掉的是中间的销售费用,不怎么会影响药企的利润。
再说了,药品的成本主要是前期的研发费用,生产成本占比非常低。而且现在监管这么严,这些知名药企好好的钱不挣非得以身试法?
最后,笔者敬告各位行业先进,医药企业本身就有公益性质,所生产出来的药物也都是治病救人的,各位真的不必过于替他们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