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网讯】
牛奶营养价值高,是被大家公认的滋补品,孩子和老人尤其少不了它。可是今日关于“牛奶喝多会致癌”引起了大家的恐慌。那么,牛奶喝多真的会致癌吗?其实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均衡饮食,是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下喝牛奶的八个禁忌:
喝牛奶的八忌
一、忌文火煮
用文火煮牛奶,会使牛奶中的维生素受到空气中氧的破坏,而旺火煮牛奶则很容易溢出来,因此当牛奶的体积膨胀时应即刻离开火源,然后再放回火上烧开,如此反复三四次,这样不仅能保持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而且能杀灭牛奶中的病原微生物。
二、忌阳光晒
生活中经常可见送奶、取奶途中,牛奶在阳光下直接照射时间较长,这样太阳会毫不留情地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甚至使其变质。阳光照射2小时,牛奶中的核黄素会损失一半而核黄素被阳光照射转化成的荧光核黄素还可进一步破坏维生素C,所以牛奶要避光,更不能长时间曝晒。
三、忌煮奶时间过长
有人认为煮奶至沸后再持续5分钟合适,此种说法不全面。因为奶中呈胶体状态的蛋白微粒在60℃时能脱水转变成凝胶状态。奶中的磷酸钙也不稳定,在此温度下易于由酸性变为中性而沉淀。当加热到100℃时,牛奶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不但色、香、味随之降低,还可能产生其他物质,使营养价值降低。目前,大多数牛奶是经过科学灭菌封闭包装的,可以直接饮用,如愿喝热奶时可采取隔热加温的方法,将鲜奶袋放进热水中5分钟即可,这样可保留更多的营养素。
四、忌加糖煮
不少人在煮牛奶时就把糖加进去,以为这样能使糖尽快溶化,殊不知加热时放糖是很不科学的做法。因为牛奶中含有赖氨酸,白糖中含有果糖,这两种物质在高温下会形成结合物——果糖基赖氨酸。该物质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破坏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更糟糕的是它还可能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牛奶加热时千万不要放糖。若想喝加糖牛奶,可以在牛奶稍凉后再加糖。
五、忌与橘子同食
牛奶在胃中,在胃蛋白酶和胰酶的作用下分解,然后进入小肠才能被吸收。如果牛奶与含果酸较高的橘子等水果同食,奶中蛋白质与果酸及维生素C发生复杂的生化反应而凝固成块,这样会影响奶中蛋白和橘子中维生素C等的消化吸收,而且还会出现腹胀、腹痛及腹泻等不良反应,所以两者同食是得不偿失的。
六、忌加钙粉
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而酪蛋白的含量最多,占牛奶蛋白质的83%,酪蛋白又是由OCK-、K-、β-和γ-酪蛋白组成。如果喝牛奶时,加入钙粉,过多的钙离子,就会与OCK-和β-酪蛋白结合,使牛奶出现凝固现象。另外,钙还会和牛奶中的其他蛋白结合产生沉淀,特别是加热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此,给小儿补钙,切忌在牛奶中加钙粉。
七、忌加巧克力
有人喜欢把巧克力加入牛奶中同食,以除去牛奶中的怪味,这是不科学的。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与巧克力一起吃时,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形成不溶的草酸钙,人不但无法吸收,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头发干枯、腹泻、缺钙等现象。因此,喝牛奶和吃巧克力的时间要分开,喝牛奶时最好吃些饼干、面包之类的碳水化合物。
八、忌用牛奶送服药品
牛奶及其奶制品中,均含有许多钙、铁等离子,一般每升鲜牛奶中,含钙1300毫克,铁0.4毫克。这些离子和某些药物(如四环素类等)能生成稳定的结合物或难溶性的盐,使药物难以被胃肠道吸收,有些药物甚至被这些离子所破坏。如果用牛奶送服此类药物,就会大大降低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药品不宜用牛奶送服。食用牛奶及其制品,应与服药时间相隔一个半小时为宜。
$pager$
牛奶怎样喝最健康
1、每人每天喝多少牛奶好?
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喝少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喝多了则难以消化吸收,所以大家应根据年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量以及自身经济条件来确定每天的饮奶量。一般来说,成年人一天应喝400~500毫升,即两瓶牛奶,建议至少要喝250毫升,即一瓶牛奶。经济条件许可最好三瓶即750毫升左右,但是不宜超过1000毫升。简单地说,就是“保证一瓶,争取二瓶,最好三瓶,不超四瓶”。
2、什么时候喝牛奶好?
牛奶是一种基础食品,以饭后饮用为宜。一天一瓶以早餐喝为好,一天两瓶以早晚喝为佳,也可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在三餐之外的时间喝,但要注意先吃点富含淀粉的食物后再喝,以使牛奶在胃中有较长的停留时间,有利于营养素的全面吸收和利用。简单地理解,就是“早中晚都行,最好饭后饮”。
3、鲜奶与奶粉哪样更好?
奶粉是鲜奶经过浓缩、喷雾、干燥后制成的微细粉粒,其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等主要营养成分变化不大,但氨基酸的利用率有所下降,部分维生素和免疫球蛋白等活性物质遭到破坏,尤其是维生素C、B1破坏严重。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喝鲜奶更好。但奶粉便于储存、运输、携带,对于野外工作者、偏僻和缺乏冷藏设备的农村居民仍是较好的营养食品。值得一提的是,“奶粉事件”以后,广大消费者选购奶粉时要选择质量信誉度好的品牌和厂家,谨防假冒伪劣产品。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