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续打击执业药师“挂证”
3月15日晚,中央曝光了重庆市部分药品零售企业执业药师“挂证”问题,人社部领导要求继续保持打击“挂证”高压态势,督查配合有关部门,从严从重打击“挂证”行为。国家药监局则于3月17日向各省份药监局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6个月的专项整治。
点评:国家药监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零售药店数量超过45万家,而到2018年底注册于社会药房的执业药师41.8万人。按照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每家零售药店至少需要配备2名执业药师。现实情况是,我国执业药师数量距离这一要求仍有较大缺口。因此,治理执业药师“挂证”不但困难,而且缺乏应有的基础条件。
2、发起打击欺诈骗保的“人民战争”
3月18日,国家医保局和天津市联合举办“打击欺诈骗保 维护基金安全”集中宣传月启动仪式。“集中宣传月活动”通过明确举报奖励办法、曝光骗保典型案件,发动一场打击欺诈骗保的“人民战争”,深化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在全社会营造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良好氛围。
点评:此前,处罚力度不构成威慑力,是骗保屡禁不止的原因,而且医保基金的落实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这样就容易出现互相推卸和扯皮的情况。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对医疗保障基金统一管理,加上各项政策的推进,这一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不过,欺诈骗保行为目前存在主体多、环节多、行为隐秘性强等特征,打击治理欺诈骗保形势依然严峻。
3、恒瑞医药进军零售市场
在4月11日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的“2019恒瑞医药零售战略客户特邀会”上,恒瑞综合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在致欢迎辞中发布了恒瑞发力零售市场的宣言,其零售团队也在此次会上正式对外亮相。
点评:恒瑞“零售战略”曝光后,有人认为是因势而为,也有人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说因势而为,是因为恒瑞医药在院外市场及零售渠道所布局的慢病领域,正是国家当前大力支持的用药领域。但要说不得已而为之,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以恒瑞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制药“大佬”,过去一直在等级医院发展,如今,在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下,院内产品降价的要求日益明显,药企对于院外市场和新零售的追捧,也就有了其内在逻辑。
4、药企联合抵制“药师帮”
4月18日,扬子江药业、九州通、哈药集团、陕西利君、吉林敖东、沈阳飞龙等十多家药企陆续发布告知函称,对于目前市场反馈药师帮等相关电商平台违规低价销售,干扰正常经营,并严重扰乱全国市场秩序和损害集团公司的形象,必须抵制。
点评:对于药师帮的违规低价销售行为,业内称之为“窜货”,这其实在医药行业并不算新鲜事,为何此次药师帮“引发众怒”?究其原因,药师帮为批发配送商和终端采购方提供了窜货交易方便,破坏了正常的医药价格流通秩序,致使众多企业认定药师帮是一个窜货平台。同时,这也是企业对部分医药电商平台长期“销售乱象”的反击,是对长期积压于内心气愤的一种宣泄。
5、康美药业300亿元“会计差错门”
康美药业4月29日披露,在2017年公司财务报表中,年末货币资金多计入299.44亿元;在2018年的年报中也承认了这一问题。后证监会表示,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至2018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虚假,违反了《证券法》第63条等相关规定,对6名当事人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点评:康美药业的行为,显然是毫无敬畏法治、敬畏投资者之心,丧失诚信底线,触碰法治红线。对于此类行为,监管部门有必要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惩戒力度,增强监管震慑力,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刑事追责、民事赔偿及诚信记录等立体追责体系,提升违法违规成本,促使上市公司及大股东讲真话、做真账。
6、国药控股收购安徽医药集团
5月7日,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出版集团在合肥举行产权交易签约仪式,国药控股成功收购安徽省医药集团100%股权。国控官微发布消息称,本次收购安徽省医药集团完成后,国控在安徽省内的市场规模将率先超过100亿元,一举成为该省医药行业龙头企业。
点评:国控和安徽省医药集团在此次收购事件中应该说是双赢。因为无论是“两票制”还是“4+7”集采,对于商业公司而言,上游资源与下游网络是其生存的必然基础,国控掌握着大量上游资源,安徽省医药集团则拥有完善的下游网络,双方走在一起,显然是互补。
7、行业组织联名上书要求审慎推进“4+7”
5月27日,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天津、陕西、贵州、四川、重庆、河南等地的14家医药行业协(商)会,联名上书《关于审慎推进新一轮药品集采试点工作的建议报告》,认为“4+7”带量采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建议国家医保局审慎推进新一轮药品集采试点工作。
点评:这件事情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4+7”的出发点是从国家医保的角度考虑;而行业协(商)会更多代表企业的利益,为了企业去发声。至于联名上书,主要是因为集采价格降低,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所有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不是说某一个企业或者地区才存在的。
8、财政部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核查
今年6月至7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2019年度财政督查检查计划,财政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抽取了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7户医药企业,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
点评:此次检查在医药行业引起轩然大波,并导致资本市场医药板块股票大跌。销售费用成为此次检查的重点之一,多家上市公司被上交所要求就销售费用过高作出合理解释。显然,在以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企业患上了“销售费用畸高症”,急需“对症下药”、“清除病根”,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9、“中国纳斯达克”科创板正式开板
6月13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筹备已久的科创板正式宣布开板。截至当日就有30家医疗健康企业进入受理程序。经历3轮刨根问底式问询后,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的3家企业首发过会,宣布科创板医药第一股的诞生。
点评:科创板的设立有望引导资金对生物医药行业中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卓越创新能力,以及稳定商业模式企业的支持,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而随着生物医药企业不断冲击科创板,这或许会成为中国生物创新公司的新纪元,刺激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
10、中印医药合作开启新篇章
在6月21日于上海召开的中印药品监管交流会上,中国与印度围绕两国进口药品注册的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要求、药品境外检查与合规指南、中国药品招标采购的政策和招标流程、中印医药产业合作等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点评:此次会议将更好地促进中国和印度在药品管理和监督上进行交流、学习,更好地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同时,来自仿制药大国印度的药企入华抢占市场的进程肯定会加快,我国政府也很好地利用了印度价格比较低这一特点,对中国药企施压,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11、中国医药学会建议对中成药“区别对待”
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在《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中强调,“中医类别以外的医师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才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随后,一份署名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关于西医不能开具中成药处方的建议”在业内流传,该建议书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共提出六个方面的“区别对待”。
点评:西医能否开具中成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是,一项政策的出台,不应当“一刀切”,而是应该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缓缓而行,才能制定出有利于中医药健康发展的良策。希望在科学的管控下,中成药的使用能够做到合理、安全、有效,真正展现中医中药服务的价值。
12、长生生物正式被深交所摘牌
11月27日,长生生物正式被深交所摘牌,成为A股市场首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早在今年1月14日,长生生物就被深交所作出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决定;3月15日起,长生生物正式遭到暂停上市的处理;10月16日起,长生生物正式步入退市整理期,最终退市完成。
点评:长生生物退市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毕竟“问题疫苗事件”严重危及国民的健康安全,影响恶劣。另外,随着长生生物的正式摘牌退市,实际上拉开了A股市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序幕,只有市场的违法违规成本大幅提升,才能强化市场的震慑力,这也是股票市场不断走向健康、成熟的关键所在。
13、医保谈判现“灵魂砍价”
11月28日,一段医保局专家与药企代表谈判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发热议,被媒体称作“灵魂砍价”。当天,2019年国家医保谈判准入药品名单公布,97个药品谈判成功,全部纳入目录乙类药品范围。
点评:医保谈判似乎是决定“一粒药片”能否以低价用到老百姓身上的“生死关卡”。通过这次医保谈判,多个全球知名的“贵族药”,最终开出了“平民价”,而且很多进口药品都给出了全球最低价,切实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让患者看得起病、用的起药。
14、漱玉平民1600余家门店率先执行集采价
自2019年12月1日起,漱玉平民大药房在山东省的1600余家门店都将统一执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价格。据悉,作为扎根于山东省的区域性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漱玉平民的销售门店网络遍布山东省的15个地市。
点评:目前看来,零售药店作为药品销售的终端之一,“4+7”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慢慢显现。漱玉平民此举恰逢恰时,为零售药店解决“同品同价”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只有零售药店与中标药企同时转变思维,供零携手、让利消费者,才能真正实现药店进入集采平台的政策落地,为百姓健康带来切实的利益。
15、鸿茅药酒获奖遭舆论炮轰
12月21日,在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中药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鸿茅药业被授予“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荣誉称号,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拿下“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这瞬间遭到舆论炮轰。
点评:对于2018年被“跨省追捕”事件缠身的鸿茅药业来说,此次获奖无疑是对社会的冒犯。企业想翻身,必须经历艰苦的重塑过程,仅凭一时的“荣誉”,社会评价、消费者口碑是不会上来了。有些事,还得慢慢来。